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李白《清溪行》究竟写哪里

发布日期:2014-06-06来源:null字号:[ ]

李白《清溪行》究竟写哪里

           柯孟山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新安江,又名清溪(据清《一统志》),就是习惯上称徽港的这一段。淳安县于唐永贞元年(805)改名为青溪县。南宋绍兴年间董棻知严州时,编纂《严陵集》,不加分辨地或是有意地将历代名人有关写“青溪”或“清溪”的诗篇,都集中收入,李白的《清溪行》,就是一例证。以后,有关地方志照引不误。就手边能见到的志书,如明嘉靖三年(1524)编修的《淳安县志》,将《清溪行》一诗,改题为《青溪》列入县志;清乾隆时修、光绪时重修、民国时重印的《严州府志》和清道光《建德县志》也列入了。
   早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修的《淳安县志》,当时知县刘世宁就在序言中指出:“李青莲之青溪《清溪行》,原指宣城,即以为指淳境”的话。该志的《凡例》中也说:“李白诗之青溪《青溪行》,其集中明注宣城青溪,……而旧志误为邑地。”而今新修的《淳安县志》仍照收不忍割舍。
   据《全唐诗》和《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青溪行》题下有“一作宣州青溪。”查顾祖禹辑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池州府下注:“……隋属宣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池州,贞观初废,仍属宣州。永泰初复置(池州),亦曰秋浦郡。”王琦辑注的《李太白全集》对青溪的注解是:“清溪,在池州秋浦县(今贵池县)北五里,而此云宣城清溪者,盖代宗永泰元年(765)始析置宣州之秋浦、青阳及饶州之至德为池州,其前固隶宣城郡耳。”王琦所本,《清溪行》题下是“一作宣城清溪”,所以必须说明“其前固隶宣城郡”的道理。
   李白生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卒于唐宝应元年(762),终其一生,当时秋浦县(今贵池县)都属于宣州管辖。他死后第三年才恢复池州的建制。《清溪行》题下一作“宣州清溪”四字,应该是李白自己所注,目的是为了防止误解,因为全国名“清溪”或“青溪”的实在很多。“一作”二字当是后来编者所加。《读史方舆纪要》:池州府有“青溪河”的条目,注云:“清溪,在城南,源出西南之考溪及石岭……注于上清溪……合三水下流,至下清溪达江(长江),亦曰清溪口。”而查阅宣城县,就没有“清溪”的条目。
   根据现代专家学者对该诗的注解,也是说安徽贵池清溪的。如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选》:“清溪,水名,在安徽省贵池县,唐属池州秋浦县。溪水碧绿,下浅滩数里,有玉镜潭。”又据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郑国铨对该诗的研究:《清溪行》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即今贵池县)时所作。……(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该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南朝梁沈约写有《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篇,李白当然是读过的。故在游秋浦清溪时,自然会联想到新安江。所以有“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的发问了!这两句诗,郑国铨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他说:“这是诗人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无疑是清澈见底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如何呢?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清溪更清。”
   查阅李白年谱和安旗写的《李白传》都不见有李白到过新安江的记载;翻阅《李白全诗》,也不见有直接写新安江的诗篇。古风五十九首中的“松柏本孤直”一首,是咏严子陵的,这是根据历史故事所写的,不能说明李白到过新安江。综观五十九首古风,所咏的功臣、游侠、隐者、仙人等等,均是仿时感世,抒怀之作。不过诗集中提到过新安江的,除《清溪行》外,还有《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今金华)》二首之二的一首。原诗如下: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我们好心的先辈,根据自己的意愿,取其首尾四句,改题为《新安江》,列入《严州府志》五言绝句的第一首。如此有意篡改古人诗篇,自欺欺人的做法,实属罕见。道光时修的《建德县志》,也列入这首篡改了的诗。查阅清乾隆、光绪以及民国时期所修的《建德县志》,都没有收入李白的《清溪行》。可见人并不都是盲从的。1986年出版的《建德县志》,将此诗列入,说明新安江也是李白向往已久的旅游之地。虽也有“借光”之嫌,但无欺骗之图。
   目前由于旅游事业的需要,旅游小册子的编者,旅游文章的作者,竞相抄引《清溪行》一诗,已是然成风。甚至连资料性的刊物也一样照引,如1985年《文史知识》第七期,就有篇副题是《记严子陵钓台》的文章,也引用了李白《清溪行》一诗。自然有大诗人的名篇,可为故乡山水增光;有大诗人的名篇可使文章增色不少。但是,这不是事实。至于我们引用《清溪行》中某些文字来名这、名那,这是与此无关的两回事。我们已经受古人愚弄,是否应该继续愚弄后人呢?此外,必须附带指出的《严州府志》还误选入李白的《入清溪行山中》(即府志题为《清溪二首》的第二首)诗文:“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还有《宿清溪主人》也是写秋浦县(今贵池)清溪风光的。诗文:“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唐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来到池州碧岩里而作,《严州府志》也一并收入。还有《严州府志》将王维写陕西凤州《青溪》的诗,也被收入。例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清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中所指的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也许我们的先人想为家乡增色,而作此下策,造成一代代误传。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家乡自有名胜在,何须借笔添画眉。笔者一直认为地方志必须具有严肃性、准确性、权威性,特写此文,让大家知道这一事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