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论翁洮的征召不起

发布日期:2014-06-06来源:null字号:[ ]

论翁洮的征召不起

·洪淳生·

翁洮是建德籍晚唐诗人。诗虽然不太出名,人却非常的牛。翁洮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考取进士,曾官主客员外郎,却依自己的性情,归隐青山,连皇帝征召也不去。查民国《寿昌县志》第六册卷九《艺文上》载唐僖宗皇帝《征翁洮诏》:“诏曰:举尔所知,下以忠而事上;荐贤受赏,君以礼而使臣。建州刺史李频奏其乡人翁洮,力学若吟,隐居求志,宜即秋园之愤,以旌槃洞之伦,当有论思,无为高尚,可特遣使假币,就其隐居征之。而其幡然而改,决然而来,将备补阙之官,期以匡朕不大。令睦州守臣催促就道,级别遣使往建州褒赐刺史李频,以广贤路之劝主者施行。”唐僖宗网罗天下人才的良好心愿并未被翁洮接受。翁洮的这一举动,出人意料之外,使那些热衷于功名仕途者百思不得其解。

一、翁洮为何征召不起

1、可能年纪大,力不从心了。翁洮在接到皇帝诏书后,他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枯木诗辞召命作》。诗中是这样写的:“枯木傍溪涯,由来岁月赊。有根盘水市,无叶接烟霞。二月苔为色,三冬雪作花。不因星使至,谁识是灵槎。”这首诗一开始就把自己比作“枯木”,“枯木”一般是指导年纪大的人。虽然我们不知道翁洮的生卒年,但我们通过他考中进士的年龄进行推断,可能当时他年纪较大了。李频大约公元818年出生,在公元854年考中进士,也就是说李频考中进士时已经36岁了。李频曾四次赴考,三次落第。不算太晚,也不算太早。从李频与翁洮的唱和诗来看,他们是同时代人,或者略小于李频。而翁洮考中进士却是在李频考中进士33年之后,按这样计算,则当时李频如果活着已经69岁,李频是876年去世的,只活了58岁。李濒死了是不可能推荐的,那就是说,皇帝征召应该在考中进士之前。那时翁洮也已经五、六十岁了。因此称自己为“枯木”。这“枯木”只能向岁月赊账了,再也生不出绿叶,开不出花朵了,虽然盘根错节,已经不能接受烟霞的滋润了。“不因星使至”,“星使”是指皇帝的使者,即前来宣读诏书的人。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如刘长卿诗《贾侍郎自会稽使回》:“江上逢星使,南来自会计。”“谁识是灵槎,”这句诗中“灵槎”一词是指能通往天河的船筏,也即指有机会走向皇宫的人才。虽然表面上说自己是枯木,但他心里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还是人才,只不过埋没在人世间蓬蒿之中。这正反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文人清高的一面。

2、天下不太平。一是自安史之乱后,出现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局势混乱,尤其是边塞上动不动兵戎相见。正如杜甫诗中写的是“烽火连三月。”这在李频诗中也有很多描写,如《送边将》一诗:“防秋戎马恐来奔,诏发将军出雁门。遥墙短兵登陇首,独横长剑向河源。悠扬落日黄云动,苍莽阴风向草翻。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二是宦官干政,奸人当道。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九月,在唐文宗的支持下大臣李训、郑注和韩约、郭行余等人密谋,假称左金吾厅后的石榴树上,昨夜降下甘露,准备让百官在宰相带领下,前去观看,以便一网打尽宫中宦官,由于安排不够周密,一场由朝官和皇帝对付宦官的甘露事变,在血腥的屠杀中结束。从此,唐朝皇帝文宗成了宦官的手中傀儡。宦官们手握生杀大权,为所欲为,朝廷更加黑暗。三是在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发生了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接下来是王仙芝的起义。社会动荡不安,僖宗皇帝自身不保,被大臣们护拥着逃入四川成都,过着流亡政府的日子,后来虽然回到长安,但朝廷仍然号召无力,在宦官专政,奸臣当道的时代,官员们看不到希望。这是当时为官者的普通看法,翁洮这位目光如炬的读书人当然不愿意出去冒这份险,担那份心事,受那份罪。

3、翁洮家乡风光优美,生活安逸,又加上受到佛道宗教消极出世思想的影响。因为这些原因,他不太愿意出去当官。翁洮在《春日题航头桥》这首诗中这样写道:“故园桥上绝尘埃,次日凭栏兴自新。云影晚将仙掌曙,水光迷得武陵春。薜萝眼里高低路,杨柳风前去主人……”。在翁洮笔下,他的家乡仿佛就是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了。《芦坂春耕》这首诗里讲述了农夫忙于春耕的欢乐心情:“雨足郊原万物荣,扶犁芦坂乐深耕。喜闻布谷调新设,厌听黄鹂弄巧声。”诗人家乡的春天是最美的,他在《春》这首诗中写到:“漠漠烟花处处通,游人南北思无穷。林间鸟奏笙簧月,野外花含锦绣风……。”诗人在《冬》这种诗中说:“寂寂栖心向杳冥,苦吟寒律句偏轻。”翁洮和李频及方干等诗人都是拜姚合、贾岛两位“苦吟”诗人为师的。因此,在苦吟这一点上,他们的风格非常接近。贾岛在《送无可上人》这首诗中说:“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卢延让在《苦吟》一诗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李频在《与钱尚父》一诗中也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苦吟诗人这种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与精神让我们非常崇敬。在讲述翁洮写诗这种苦吟诗人的精神时,我们不能看出诗人的生活是安逸的,如果一天到晚为生计发愁,他哪有功夫去写诗呢?即使能写诗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去反复推敲。再说这也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再说道教、佛教对翁洮的影响。由李唐王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制定的崇道政策,到唐玄宗李隆基时发展到了顶峰。唐玄宗如此狂热的崇道,本意是想借助神权来巩固和加强其王权。虽经安史之乱的打击,但唐代统治者的崇道政策并未根本动摇。在肃宗李亨平息了安史叛乱以后,直到翁洮所生活时代的僖宗皇帝李儇,无不念念不忘他们的“大圣祖”,继续“尊祖”、“崇本”,采取许多崇道措施,使道教在中唐以后逐步恢复并继续发展。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推广,道教在全国蔚然成风。翁洮等文人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在翁洮的诗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冬》这首诗的末尾写道:“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这诗中的“三山”在古代是专指神话传说中的三座山,即“蓬莱、方丈、瀛洲。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方士徐福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地方。秦时叫方士,即有方术之时。东汉以来,始将方士叫做道士。近代以后,方士之称暂不通行,而道士之称大暑。另外,他还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他的《董岫晴云》这首诗中写道:“巍巍董岫近天台,借得红云覆碌苔。”诗中的天台,是专指“天台山”,这里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誉满天下。佛教的“天台宗”和道教的“南宗”都首创于天台山,是宗教信仰者和文人们向往的地方。

二、归隐家乡后的矛盾心理

归隐家乡后的矛盾心理,首先反映在翁洮虽然人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但心却一直没安定下来。长期在儒家思想熏陶下长大起来的读书人,要让他一下子完全抺去过去所受教育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是根深蒂固,刻骨铭心的。这些在他诗中就有较多反映。如《赠进士王雄》一首诗中最后一联:“何事明廷有徐庶,宗教三径卧蓬蒿。”这一联说的是三国时候,在刘备处效力的军师徐庶,非常孝敬母亲。曹操为了达到打击刘备的目的,就将徐庶母亲请入曹营,以欺骗的办法,冒充徐母给儿子徐庶写信,骗徐庶回来。徐庶临走时,面对依依不舍的刘备,他极力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后来就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了。这句诗表面上写徐庶多事,而实质上是羡慕诸葛亮有人力荐,并且做出了一番伟业。也说明他心中牢记挂这类事,没有完全宁静下来。在《夏》这首诗的第一联,他写到:“触目皆因长养功,浮生何处问穷通。”既已隐居,还要问什么穷通,还要想从何处去问。古代读书人是非常讲究穷通的。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般读书人都希望自己能飞黄腾达,澄清天下,但历史上这样的人到底不多。在《蒙山霁雪》一诗中最后一句说:“谁识其中有卧龙。”“卧龙”,我们知道历史上是指诸葛亮,翁洮多首诗写到诸葛亮,说明对他的敬仰。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否则也可以象他那样,做一番事业。

其次是翁洮自视甚高。翁洮在《枯木诗辞召命作》中就把自己比作是通往天河的船筏,不是一般凡尘中人。在《上子男寿昌宰》一诗中看似写别人,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百里江山聊展骥,”“骥”在词典中是好马的意思,也就是说把自己比作千里马,比作难得的人才。“百里江山聊展骥,”是渴望驰骋百里江山,奔腾跳跃,呼啸前进。“明时霄汉有丹梯,”希望日后能找到通往天堂之路的阶梯,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的。

再次是心有不甘。翁洮在《冬》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写到:“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为什么要怨恨东风呢?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在《临江仙》一词中说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觉得翁洮诗中充满怨恨,是怨恨自己仕途上没有真正得力的人来帮助自己,否则凭自己的才华,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大有怀才不遇之感。正因为自己怀才不遇,所以牢骚满腹。皇帝来征召,自己又拒绝了,机会没抓住,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个恨啊!悔啊!真是没天坛,无处可诉,无处话凄凉。他在《赠进士王雄》一诗中说:“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钓不得鳌。空降人间修谏草,又来江上咏离骚。”屈原的《离骚》写得很好,即使天天朗诵吟咏,也难消心头之恨。借别人之酒,难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三、终南捷径最后成为悲剧结局

翁洮原以为僖宗皇帝会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那样来请他的,可是情况不一样了,那是三国时代,不是唐朝。自己面临的对象也不一样,刘备那时是落荒而逃,像丧家狗一样到处投靠。所以,他要称霸一方就必须有人才,帮助他迅速崛起。此时的刘备真是求贤若渴,而唐僖宗的情况,虽然在当时处境也不太好,但心情绝没有刘备那样迫切。

翁洮与李频虽是同时代人。但李频实在的多,积极入世,大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即便碰到许多困难,他也迎难而上,毫不退却。这在《新唐书·李频传》中有记载:李频在武功县为政时,“于是济民多籍神策军,吏以其横,类嫁错不敢绳以法。频至,有神策士尚君庆,逋赋六年不送,睅然出入闾里。频密擿比武与竞,君庆叩县廷质,频即械送狱,金条宿务,请于尹杀之。督所负无少贷,豪华大惊,屏息奉法,县大治。”与李频相比,翁洮就是缺乏李频这种刚正不屈,蔑视强暴,敢捋虎须的精神与勇气。

再说,即使归隐了,就安心隐居好了,但他又安不下心来。从前面我们引用的那些诗句中仍然看到一颗不安分的心。与隐居七里泷钓鱼台的严子陵相比,他不如严子陵。严子陵与汉光武帝是同学,后汉光武帝还亲自上门邀请,严子陵就是不去。严子陵隐居了,就每天放浪江湖,不似朝廷,过起一个隐士真正隐居的生活,每天钓钓鱼,会会客,有空中点瓜果蔬菜,粮食之类的东西。这也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大力赞颂严子陵的原因。

纵观翁洮的一生,他是牛的,敢于拒绝皇上的征召,但他又十分的不甘心,写下了一些披露心迹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复杂且充满悲剧意味的读书人。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要牛,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他的一生及诗篇对后世之人是否具有较强的启发借鉴意义呢?我看是有的。但总归一句话,我们还是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充满牛气的诗人感到非常的自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