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昌县公”周文育
古严州之域,所出之人杰,多以文名,这大抵因为徽、严一带耕读传家之习甚浓,以文博取功名的思想世代相传;但严州之民又属山越一族,勇猛剽悍为其天性,所以此地又不乏以武留名传世者,寿昌周文育便是南朝时的一代名将。
周文育(509—559),字景德,本名项猛奴,新安寿昌(今属浙江建德市)人。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周荟任寿昌浦口戍主,驻扎在罗桐埠一带,闻见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陈书·周文育传》)于是收猛奴为义子。《陈书》本传上说文育为义兴阳羡人,想来是因为义父周荟为义兴人的缘故。周荟秩满后,带猛奴回京,见到太子詹事周舍,便请周舍为其起名曰周文育,字景德。周荟还让侄子周弘让教他读书写字,但周文育对此并不感兴趣,对周弘让说:“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陈书·周文育传》)周弘让便教他骑射,他十分高兴。
梁普通年间,司州(今河南信阳)刺史陈庆之派周荟率500人往新蔡(今属河南)、悬瓠(今河南汝南)慰劳白水(今河南淮阳)蛮人,文育同往。但白水蛮人却密谋要捉拿周荟献与北魏,被周荟发觉,双方发生交战。时白水蛮人多势众,一日之中战数十合,周文育冲锋陷阵,勇冠军中。周荟战死,周文育驰马夺其尸,白水蛮人见其英勇,不敢相逼,至夜退回。此仗周文育身中九创,伤愈后才安葬了义父。南江(今广东东江)督护卢安兴召请文育同征俚獠,因文育累战有功,封南海(今广东番禺)令。不久,周文育投奔至陈霸先(即后之陈武帝)麾下。
梁太清三年(549),河南王侯景反叛,陈霸先起兵勤王讨伐,周文育与杜僧明为前军。文育率队攻兰裕,援欧阳頠,皆有功。后文育为蔡路养所围,四面矢石雨下,乘马被射死。文育右手搏战,左手解鞍,突围而出,复与杜僧明等并力复进,遂大败蔡路养。陈霸先表文育为府司马(同知)。梁天成元年(555),周文育发兵讨伐叛将王僧辩;进兵吴兴(今浙江湖州),败杜龛;长驱会稽(今浙江绍兴),败张彪;移师江州(今江西九江),败侯瑱。功勋卓著,升迁南豫州刺史。
梁太平二年(557),广州刺史萧勃举兵叛乱,周文育奉命征讨,平之。是年十月,陈霸先灭梁,建立陈朝,号武帝。文育加封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寿昌县公。
陈永定二年(558),湘州刺史王琳反叛,拥据上流。陈武帝诏文育为南道都督,与王琳战于沌口。武帝又遣文育及周迪等讨余公飏、余孝劢,豫章内史熊昙朗亦率众来会。熊昙朗失利,恐受惩处,乘议事之机杀害文育。是年文育51岁。武帝闻文育被害,举哀祭奠,赠侍中、司空,谥忠愍。
当初,陈霸先曾与诸位将帅设宴饮酒,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均在座,各称功伐。武帝说:“卿等悉良将也,而并有所短。杜公志大而识暗,狎于下而骄于尊,矜其功不收其拙;周侯交不择人,而推心过差,居危履险,猜防不设。侯郎傲而无厌,轻佻而肆志。并非全身之道。”后皆如其言。
明黄道周《广名将传》梁陈间名将列韦睿、王僧辩、吴明彻,而不入周文育。韦睿自不待言,而王僧辩“驭下无法,军人虏掠,驱逼居人,都下百姓,沿滩号呼,翻思(侯)景焉。”(《广名将传》),此者亦入,难平人意;而吴明彻虽骁勇,乃周文育属部,亦不可谕。后若有《续广名将传》,文育当有一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