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联谊报·议政】建德草莓:味道好前景好!

发布日期:2022-04-29来源:市政协字号:[ ]

建德草莓历经40年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对以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建德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草莓产业,持续做大规模、做精品质、做优品牌,努力打造农民增收致富的标杆产业。建德市政协农业界别组调研提出,草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综合效益、规模效益、生产效益、经营效益和质量效益上下功夫,久久为功,持续变革创新。


基本情况

建德是“中国草莓之乡”,在业界有“南建德北丹东”之美誉。建德草莓始种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发展大棚草莓种植的县市之一。现有本地种植0.5万亩、异地种植7万亩,种植规模仅次于辽宁丹东的东港市和安徽合肥的长丰县,列全国第三。建德草莓异地种植覆盖了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走出国门到达乌兹别克斯坦,是全国异地种植规模最大的县(市)。现有莓农5330户、13660人,有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18家,形成了一批草莓特色镇、专业村,草莓的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0亿元。经过40年的发展,建德草莓有基础、有效益、有人才、有优势,但也存在缺科技、缺加工、缺冷链和缺投资、缺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草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存在问题

种业“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目前国内主流种植品种均为日系草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不多。随着多年种植,暴露出品种种性退化、病虫害日益严重、综合收益下降等问题。加上国外种苗企业已启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新品种引育引种难度加大。建德莓农凭经验自行育苗的比例超过95%,死苗率居高不下,种植风险逐年加大。莓农求稳的心理比较普遍,习惯依靠老经验、老传统开展种植。取得“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仅4家,不仅如此,取得许可证的莓农也没有规范使用,种苗交易存在法律风险。

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不够凸显。建德莓农虽然有5000多户、近1.4万人,但种植面积大多在20~50亩左右,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由于规模小,专业分工不够精细,规模效应不够突出,专业服务组织不够有力,市场影响力还需加强。从销售上讲,销售模式单一,草莓销售一直依托贩销户贩销到全国各地,电商、休闲采摘、团购等产地直销量不大,只占产量的20%左右。就品牌影响力而言,线上,建德草莓影响力和丹东、安徽的草莓比有较大差距;线下,消费者的知晓度也偏低。

“莓二代”减少,莓农人才面临严重断档。草莓产业虽然效益可观,但同样面临后继乏人问题。随着“莓一代”年龄的增长,普遍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接受新技能能力不强、长期劳累身体状况欠佳等困难。“莓二代”因为草莓种植太辛苦,多数选择务工经商,不愿从事草莓种植。建德全市“草莓师傅”平均年龄55岁,2021年新增莓农35周岁以下仅100余人,许多莓农考虑3~5年后不再从事草莓种植。

生产销售环节配套设施和产业化体系尚不完善。莓农使用新设备新科技力不从心,有些莓农由于种植面积偏小不愿意购置现代化设备,适用于大棚内操作的小型化机械严重缺乏。进入高端市场精品销售刚刚起步,电商销售比例低,头部电商落地少,销售范围也主要集中在周边省份。社会资本投资草莓产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农膜农药、包装印刷、规模化包装车间等配套产业也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设施用房和用于分拣销售的冷藏、储藏、运输都存在短板。


对策建议

加速种业创新,做强草莓“芯片”。一是强化培育。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力争建设国家级草莓产学研中心,培育一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的高新育苗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草莓“原原种苗、原种苗和种植苗”“三级育苗体系”,努力打造中国草莓种业发展高地。二是持续引育。持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和省市农科院的合作,加大草莓种苗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引进一批国内外草莓新品种进行试种、筛选,加速草莓品种更新换代,不断增强草莓产业发展后劲。三是优化繁育。大力推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德红”“越秀”等新品种,力争在3年内成为建德的主培品种,实现草莓品种“早中晚熟搭配,特色品种多样化”科学布局。四是注重优育。高度重视种植苗抗病性攻关,加大对脱毒苗、基质苗培育和病苗快速检测机构的扶持力度,开展草莓气象指数保险,稳定莓农育苗收益,打响“建德草莓建德苗”品牌。


加速产业规模,做大草莓“蛋糕”。一是通过“内拓”做强。在种苗育繁推环节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专用农资供应、数字化大棚设施设备研发、草莓深加工产品研发、基质供应、人才培训、草莓包装以及草莓文化、草莓旅游、草莓养生等“莓外业务”上做文章,通过培育“产业总部”或产业链“头部”,夺得草莓产业的话语权、定价权。二是通过“存量”做优。有效利用“两非”整治以后的土地空间,支持经营主体在整治后的“存量”用地和抛荒地上做文章,为土地的高效利用蹚出一条新路。三是通过“抱团”做大。探索打破镇村区域壁垒,按照产业相近、地缘相邻、农民自主的原则,加强县域内的联动,招引行业头部科技、电商企业,以“产业联合体”的形式,携手做好产业提规文章。


加速配套服务,做深草莓“链条”。一是“莓美与共”。借鉴大同“西乡草莓园”建设的思路,将园区与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规划,使草莓“精品园”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二是提能升级。持续开展“标准地”建设,对有条件的按片区布局升级为“标准园”,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植入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种苗提供、技术交流、销售服务等功能,让企业就近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服务。对零星的基地通过规划,强化整合,逐步升级为“标准地”或“准标准地”。三是集群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导经营主体向草莓产区集中,统筹构建分工精细、协作紧密的联动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造提升,打造衍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四是融合发展。做深“草莓+”文章,不断完善集草莓种植、草莓文化、草莓科技、草莓机械、草莓休闲、草莓康养等于一体的现代草莓产业体系。深度推进草莓产业的产村融合、三产融合和产学融合,研发盆栽草莓、集装箱草莓,让草莓“登堂入室”,满足城市居民多元生活需求。


加速技术变革,做新草莓“高度”。一是加快推进草莓产业数字化改造。迭代升级“建德数智草莓”应用场景,加快数字草莓工厂建设步伐。从草莓精品园入手,在产业资源管理、种植预警与防治、数据决策等方面发力,逐步提高草莓种植区数字化传感、监控等设备覆盖面,打造一批草莓产业双强农业示范、数字化农业示范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地。二是注重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草莓小镇、草莓精品园和种植大户,推动新型草莓产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建设。加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集成配套,不断提升草莓产业的数字化、科技化水平。三是提高草莓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结合草莓“标准地”建设,不断加大生产环节的宜机化改造。特别是对莓农遇到的“不拆大棚种植”的宜机化难题,集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等多方优势,在先进适用农机上求突破,让莓农有机用、有好机用。四是加强人才培养。重点抓好草莓师傅、农创客、莓农三支队伍,推行“首席专家+科研团队+草莓师傅+种植大户”工作机制,确保草莓产业后继有人。


加速抢占市场,做优草莓“名片”。一是扩大品牌影响力。发挥草莓办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大建德草莓的推广宣传力度,挖掘和提炼草莓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建德草莓美誉度。二是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共享机制。广泛推行母子品牌、全产业链品牌以及品牌联盟等模式,逐步实现草莓“两品一标”农产品“身份证”和赋码标识管理。三是强化标准质量管理。致力构建草莓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产业标准、生产基地(园区)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做到优势特色产业全部有标可依,用严格的标准控制,提高建德草莓品牌内核。通过品牌授权和质量管理,将“小散乱”非标化的草莓基地组织起来,提高“小农生产”水平,满足“大市场”需求。四是拓宽“数字超市”渠道。完善销售网络和体系,加强与盒马生鲜超市、浙江农信等新零售渠道和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实现销售模式向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社区团购为代表的新销售转变,进一步发挥农创客直播平台作用,不断提升建德草莓知名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