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公望(生卒年未详),字民表,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由太常博士拜左司谏。出知淮阳军,未几,召为左司员外郎,以直龙图阁知寿州。蔡京为政,编管南安军。遇赦还家,卒。建炎中,追赠右谏议大夫。江公望著有《江司谏奏稿》和《江司谏文集》,惜今不存。传世诗文除《久旱微雨》诗一首及《全宋文》中《心说》《念佛方便文》二三文存,馀者寥寥。然,2005年以来惊现于河北临城的北宋时期计十余方墓志铭,其中有二则铭文均为江公望所撰,且未见于严州文化研究相关著作之中,故见之如宝,兹予整理考释。
一、王遹墓志铭
王遹墓志铭志盖、志石均为青石质。志盖覆斗形,有子母边,边长82厘米、厚15厘米。志盖顶部为方形,内篆铭,3行,9字,为“宋奉议郎王君墓志铭”。志石方形,边长82厘米、厚15厘米。志文正楷,34行,满行34字,共计994字。该墓志录文如下:
宋故奉议郎王君墓志铭并序
朝奉郎、管句南京鸿庆宫、武骑尉、赐绯鱼袋江公望撰
承议郎、尚书司门员外郎、武骑尉沈济书
承议郎致仕贺铸篆盖
君讳遹,字子敏,姓王氏,世为赵郡临城人。赠太师、中书令璘于君为曾大父;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赠司徒、谥忠穆鬷于君为大父。比部郎中、知濮州、赠金紫光禄大夫正路于君为元考。忠穆公器节勋业书在国史,流风馀习至君元考,虽未尽见于设施,然乐善好士,士夫称之。生君,宜其光启克大于其后矣。
君幼孤,为童稚已不群,克志励操,不为科举。学游彭门,太守苏公轼一见而器之,遇之如平生,学日益进,操节日益励。两预乡书,两黜于春官,自誓曰:“予不利,于今举则已矣。行为远引深遁之计,达则行所学,不达则职足于一身,其乐顾不泰哉。”明年,与第进士,授信州司法参军,以故易应天府宁陵主簿。邑当水陆之冲,奔走鞅掌无宁日,凡职事困悴,皆所不辞。留守孙公升喜士类,爱惜人才,命摄府掾,以宁逸完养其气。
秩满,迁瀛州防御推官,知华州下邽县。下邽为繁剧犴狱,凶讼无日无之,操刃行于盘根错节间,所过立断。至于善良,扰之如子。时朝廷发近郡夫,兴鄜延进筑之役,君董役,往返凡二年,顾佗邑亡者,如归君,竟事无一人舍役而亡者。为政有文理,皆此类也。雍帅李公琮列君治状上之部,使者继之,君于进取未尝容心,虽荐者莫知其谁阿。代还,荐员溢格,改宣德郎,覃恩加奉议郎,知河南府登封县。庙堂有知君者,强君掌教公族,卒以贫辞,除知开封府考城县,未行,改知河南府陵台令,兼知永安县事。陵寝所在,中贵络绎,遇之稍失撙,则事有出于意表而非防闲之所及者,君处之有刚柔之节,天材优赡,临事裕如也。
君风止可观,眼如点漆,肤理韶润皙白,自是风尘表物。间居汝海精舍,以道术自持,泊然不累世事。一日得疾,兴处如平常,淹月疾革,神观不乱,家人问所以语,后者竟无一语而卒。实崇宁三年正月十八日也,享年四十有八。以其年四月二十七日葬于临城龙门乡两口原。
母宋氏,咸宁郡太君;李氏,普宁郡太君;李氏,会宁郡太君。妻江氏,蓬莱县君。男三人:廉、唐、广。广早卒,二女亦先君而卒。越崇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蓬莱君卒。政和元年九月二十四日,将合葬于君之茔。其子廉以承议郎陈端礼所纂行状并书乞铭于江公望。君于公望为妹婿,平昔雅相知厚,义不得辞。
君天性纯孝,笃于友爱,视长兄之疾通夕不解带,药不尝不进。次兄卒,抚遗腹子如己子。所与交皆天下端人善士,朋友故非大故不弃。宾客至,随丰约必具觞豆以尽欢。至没齿,未尝一言以及贷利。学有胸襟,能作近体诗以自见。翰林苏公轼况之曰:“美田,且非其种而植之,莫不猥大,况以其种而益之以灌溉,其生达岂易量哉。”苏公弟侍郎辙亦曰:“王氏之遗懿,其在君乎?”呜呼!天不假之年而止于斯乎!铭曰:
堂堂天枢,妙斡忠穆。籍籍士口,允属临濮。
天何为哉,永安之禄。庆莫裕后,年弗充德。
厚土不诬,茂贻尔则。
志主王遹,《宋史》未为立传。由志文知,其字子敏,赵州临城人,官至奉议郎。据谢飞《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王氏家族是北宋时期河北一望族,祖籍为赵州临城县龙门乡两口村。两口村位于临城县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丘陵地带。王姓为该村大姓,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系该村原始居民。王氏兄弟系王家六代子孙,有王蘧、王适、王遹等。王遹生于北宋嘉祐二年,死于徽宗崇宁三年,享年四十八岁,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墓志除叙述王遹生平事迹外,还记叙了他的世系、病丧以及葬于临城龙门乡两口原及其子嗣们有关情况。为研究河北临城王氏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据考,王遹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与众不同。成年后“克志励操”,就学于名家苏轼。苏公“一见而器之,遇之如平生”。“学道日进,东南之士称之”。王遹是于熙宁十年(1077)始入苏门的,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其为州学生,年二十一。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转守湖州,王遹同其兄王适随同前往。七月下旬,苏轼因诗被诬得罪,赴御史台狱。王遹二兄弟在湖州送别恩师后,于当年八月下旬将苏轼家人送达南都,投奔苏辙。依此推算,王遹在徐州、湖州于苏轼门下游学整两年。自此,王适开始与苏辙一同居住,王遹可能在中秋节后回到居住地徐州。此时,王遹二十三岁。
之后,王遹与其他学子一样,经历了残酷而漫长的科举考试。他的科举道路是坎坷的,曾“两预乡书,两黜春官”,极不成功,以至产生了“予不利于今举则已矣,行为远引深遁之计,达则行所学,不达则取足于一身,其乐顾不泰哉”的想法。经过努力,第三次科考终获成功,第进士,入仕途。
由志文可知,王遹清秀和蔼,风止可观,才华横溢,学有胸襟,前程似锦。从学期间,苏轼曾有“从我两王子(遹、适),高鸿插修翎”的赞美诗句。苏轼还有“美田”比喻王遹,他说“美田,且非其种而植之,莫不猥大,况以其种而益之以灌溉,其生达岂易量哉”。苏轼寓意王遹是可塑造的优秀人材,在其极高禀赋的基础上,给以必要的点拨、雕琢,定能前途无量。苏辙也赞其“惠于上官,民亦不病。矫然众中,气和而正”。苏轼、苏辙有关王遹的诗文很多,这里不予赘述。
王遹为官时间较短,政绩较为突出,深得同僚喜爱。历任信州司法参军、应天府宁陵主簿、瀛州防御推官兼知下邽县、河南府登封县知县、河南府陵台令兼知永安县事等。王遹为官有文理,临事裕如,江公望所言其“为政主严而赞以慈良,为治主断而辅之审重”,是对其为政恰如其分的概括。崇宁三年正月十八日,王遹病故,于当年四月二十七日归葬于临城门龙门乡两口原。
二、江氏墓志铭
江氏墓志铭志盖长80、宽80、厚15厘米,顶篆铭名,3行,9字,为“宋蓬莱县君江氏墓铭”。四周素面无纹饰。志石长80、宽78、厚18厘米。正楷,22行,满行22字共433字。铭文如下:
宋故蓬莱县君江氏墓志铭
兄朝奉郎、管句南京鸿庆宫、武骑尉、赐绯鱼袋公望撰
承议郎、尚书司门员外郎、武骑尉沈济书
承议郎致仕贺铸篆盖
蓬莱君江氏,予季父滋之女也。季父隐德不仕,尝语其母江氏曰:“吾女审重似我,我衷爱之,必择其良”。择之三年,得子敏而嫁之。子敏慷慨磊落,蓬莱君婉淑懿柔,实得其配。归王氏,舅姑早没,念亡以供妇职。每岁时祭享,手馔以进,恂恂如侍舅姑侧,彻祭无替容。子敏好士,喜宾客,又轻于施予,饔饩周给,家无余訾。子敏为政主严而赞以慈良,为治主断而辅之审重。迄子敏世无愆德,亦内助之力。遇婢妾以恕,喜怒不见颜色。子敏死,教子有法度。在母家为淑女,适人为贤妻,毓子为令母。享年三十有七。虽不得年而死,亦可不憾矣。死之日,崇宁四年五月辛酉也。子敏,其夫遹字也。蓬莱君,子敏官至奉议郎所封之邑也。葬之日,政和元年九月甲申也。临城县龙门乡两口原,葬之宅兆也。
生三男子,廉、唐、广。二女与广皆早世,哀苦不能抑。闻凤翔有好道术女子者,礼致而师事,学辟谷,憔悴骨立。尝晓之曰:辟谷非道,但能莫求知解,泯绝万缘,离女妄心,即是真性,虽未能了然于死生之际,亦脱然矣。廉、唐性资美好,学甚力,能克其家者。请铭于舅氏。舅氏,钓台江公望也。兹以为铭。
按,江氏(1069-1105),睦州人,王遹之妻。生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死于崇宁四年(1105)五月二十五日,于政和元年九月二十四日,祔葬于临城宅兆。
江氏出身名门,系江公望之堂妹。其父江滋隐德不仕,对女儿万般喜爱。对其母刘氏曾说:“吾女审重似我,我衷爱之,必择其良”。结果,“择之三年,得子敏而嫁之”。江氏“婉淑懿柔”,孝敬公婆,体贴丈夫,教子有法度。公婆去世后,“念亡以供妇职,每岁时祭享,手馔以进,恂恂如侍舅姑侧,彻祭无替容”。后因二女与小儿早亡,“哀苦不能抑”而修道术,学辟谷,有评论说:“辟谷非道,但能莫求知解,泯绝万缘,离女妄心即是真性,虽未能了然于死生之际,亦脱然矣”。
查墓志铭,王遹夫妇墓志铭之所以由后人请江公望撰文,除姻亲关系外,与三人参佛修道不无关系。江公望少年登第,名著当时, 早年“酷好宗门,参善知识,蔬食葛衣,砥节励行”,晚年专修净业,素食清斋,日常起居,皆依佛法行持,修习念佛法门,也是至诚用心。在净土法门广为流行的北宋,王公大臣为佛法之弘传,苦心奔走,诚心不减僧人,夫遹夫妇亦是虔诚修道弟子。王遹夫妇早年应该接触了解净土,或许因家庭变故的因缘,更深知人生无常之苦,唯有念佛修道,方能速得解脱。志云,王遹在失官期间,“间居汝海精舍,以道术自持,泊然不累世事”。据《斜川集校注》,崇宁二年,王遹约苏轼幼子苏过来汝相会,苏过未至,却有《与王子敏相别十年,今在汝见招以书,将往从之,闻其斋素卧病,以诗劝之肉食》诗,亦提到王遹为虔诚之居士。诗曰:已矣君休问十年,相逢定怪两华颠。长卿犹作文园令,苏晋长斋绣佛前。隐几不堪居士病,在家空学小乘禅。隙驹安用徒劳苦,为我西来数击鲜。而其堂妹江氏,因二女与小儿早亡,“哀苦不能抑”而修道术,学辟谷,“憔悴骨立”,且不论信仰如何虔诚,亦可见一种日常。众人同为居士,王遹夫妇相继离世后,家人“请铭于舅氏”,亦是情理所在。
又,根据墓志铭中提到的江公望系衔,似可补充现有对江公望资料之不足。《宋史列传》提到的江公望,先后任职左司谏、淮阳军(今江苏睢宁古邳镇)知州、左司员外郎、寿州(今安徽淮南寿县)知州。墓志志文中江公望结衔“朝奉郎、管句南京鸿庆宫、武骑尉、赐绯鱼袋”可与《宋史》中所述江公望若干职衔既相印证,又相补充。
此外,由墓志铭中,也可以发现一个以往未被注意之事实,即睦州江公望江氏家族与河北临城王氏家族以及眉山苏轼苏氏家族有比较密切之关系。睦州江公望江氏家族在北宋时,系两浙路之望族。是时睦州虽尚偏僻,但江氏家族在英、神、哲三朝三十余年间先后出了5个进士,占当时全州进士数之七分之一,依次为江公著、江公望、江公佐、江公明和江公亮。郑秉谦在《苏轼与严州》一文中,虽未提及江公望与三苏之交游,但明确指出苏轼与建德人江公著有交往,“两人同时为官,数有诗作往来”,公著当过县尉一类治安官、太常一类京官与郎中一类尚书省官员。江氏为其堂妹,“平昔雅相知厚”,嫁于王遹后,江公望与王遹一家及至临城王氏家族相知甚深,交情甚厚,因为王遹家族与苏轼家族交往频繁,似乎江公望与苏氏家族亦有交集,故志文中多处言及苏轼、苏辙。至于江公望与“三苏”有何交往,交游事迹有无佐证,河北临城王氏家族与眉山苏轼苏氏家族、睦州江公望江氏家族等之间纽带相连、相互照应之关系等等具体情况,则因资料阙如和限于识见而不可知,只有俟待将来时贤考证了。
作者:周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