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宋代睦州神泉监

发布日期:2022-05-10来源:市政协字号:[ ]

 宋神宗熙宁年间增加了许多铸钱监。有惠州阜民监、河南河清县阜财监、卫州黎阳监、舒州同安监、鄂州宝泉监、兴国军大冶县富民监、衡州衡阳县熙宁监,还有睦州神泉监等。其原因—方面是大量铜钱出境而造成国内钱荒,所以要增加铸钱监来生产大量铜钱用以弥补铜钱的缺乏。上海财经学院彭信威教授认为:“本来中国是不许铜钱出境的,偷运—贯就处死罪。熙宁七年解除此禁,于是‘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据说沿边州军对于铜钱出境,只论贯收税,这是造成当时钱荒的—个重要原因。当时需要中国铜钱的地方,最主要是日本。”见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第456页)。另一方面是宋代矿产量以熙宁与元丰之间为最兴盛时期。皇祐中每年约产铜五百万斤。天禧产铜七百万斤。元丰元年(1078年)增为—千四百六十万斤。铅锡也有同样的增加,为熙丰年间铸造大量铜钱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宋代王应鳞辑《玉海》记载:“元丰三年,是岁诸路铸钱总二十七监,铸铜、铁钱五百九十四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铜钱—十七监,铸钱五百六万贯,铁钱九监,铸钱八十八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铜钱,西京阜财监二十万贯,卫州黎阳监二十万贯,永兴军监、陕州、华州监各铸二十万贯,绎州垣曲监二十六万贯,舒州同安监十万贯,睦州神泉监十万贯,兴国军富民监二十万贯,衡州熙宁监二十万贯,鄂州宝泉监十万贯,江州广宁监二十四万贯,池州永丰监四十四万五千贯,饶州永平监六十—万五千贯,建州丰国监二十万贯,韶州永通监八十万贯,惠州阜民监七十万贯”。见广陵书社《玉海》第五册第3315页)。从铸铜钱的数量来对比,睦州神泉监的规模还算小的。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崇宁二年“五月,令陕西、江、池、饶、建州,以岁所铸小平钱增料改铸当五大铜钱,以‘圣宋通宝’为文,继而并令舒、睦、衡、鄂钱监,用陕西式铸折十钱。是当五钱惟江、池、饶、建四州铸之,舒、睦、衡、鄂只铸当十钱也。”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宋史上》第七册第5739页)。铸钱监的长官称监官,以文武京朝官使臣殿直已上,每监二员,或以州官兼领而已。大的钱监有文、武官各—员或文武官共三员,小的钱监只有—员。在钱监服役的人中相当数量是厢军,宋代厢军构成复杂,主要是负责钱监的治安。铸钱监规模不—,大的钱监有上千人,小的钱监只有几百人。李心传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记载:绍兴五年时,“严州神泉监其所隶兵卒几百人,所管铜铅等物亦数万计,罢铸浸久,监官坐享俸禄,兵卒散充他役,余路可知矣。常平、利源也。而宪司忽之,名存实亡”。见中华书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二册笫1395页)。可见严州神泉监在南宋绍兴初年已经停产。

睦州神泉监具体位置在哪里?民国八年(1919)由夏日傲、王韧编纂《建德县志》记载:“城西八十里之铜官山,据《元丰九域志》,秦时于此置官采铜。晏殊《类要》亦云睦州铜官山,唐时于此置官采铜。改历后四年,广利公司所禀准之铜官煤矿即此,但止有烟煤并无铜质,附近有五宝山,杂出五金,或即古时采铜之处。宋熙宁七年于此置神泉监铸铜钱,寻罢,庆元三年又复。山之有铜即此可证。”见台湾成文出皈社《民国建德县志》卷二《地理》第26页)。此说纯属臆测。事实上《元丰九域志》里根本就没有宋熙宁七年在五宝山置神泉监的记载。《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记载:“上,睦州,新定郡,军事。治建德县。……监—。熙宁七年置。铸铜钱。神泉。州东五里。”见中华书局《元丰九域志》第220页)。朝廷于熙宁七年(1074)在睦州设置铸钱监,当时还没有正式命名。据宋代李焘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五记载:“熙宁八年十一月壬申,令睦州铸钱监以神泉为名。”见中华书局《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册第6622页)。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由陈公亮和刘文富编纂的《严州图经》记载:“神泉监在望云门外。熙宁七年置,旧取婺州永康县铜山场铜,以铸钱,今取信州铅山县铜锡为之。监官廨舍在监东。”见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淳熙严州图经》第五册第4290页)。《严州图经》明确记载神泉监在望云门外。北宋时睦州城有八座城门,东曰望云门,南曰定川门、曰安流门,西曰安泰门、曰和平门,北曰嘉贶门,东北曰百顺门,西南曰善利门。《景定严州续志》卷一记载:“神泉铸钱监在朝京门外,今废”。见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景定严州续志》第五册第4357页)。事实上望云门和朝京门是同一个座城门,《景定严州续志》讲得很清楚,“朝京门,前志为望云门。今门楼与和平门楼皆今侯钱可则重建。”见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景定严州续志》第五册第4354页。景定元年(1260)六月十八日,钱可则以直宝章阁承议郎任严州知府,任职期间重建和平和望云门楼,改望云门为朝京门。出朝京门往东五里便是东关,与《元丰九域志》记载相吻合。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五月守将李文忠筑建安城,改朝京门为兴仁门,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略者飞机投弹轰炸梅城,为方便市民撒离,12月21日,除南城墙暂时保留防洪外,其余城墙—律拆除,兴仁门由此被毁。

宋代铸钱摆脱了前朝“即山铸钱”的格局,即钱监的设置与铜、铅、锡产地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宋代钱监所在地不—定是铜产地,并不是“山之有铜即此可证”就可以臆断睦州神泉监的位置在五宝山。宋代钱监—般都设置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睦州东关位于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之汇,为浙西、皖南、赣东必经水上运输的重要码头。熙宁七年(1074)开始铸铜钱用的铜是从婺州(今金华市)永康县铜山场经婺江、兰江运来的。到淳熙年间,铸钱用的铜和锡是从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经衢江、兰江运来的。据《大清—统志》卷二百九十九记载:“铜山,在永康县东五十五里。宋元祐中,尝置场采铜。宣和后废。绍兴中复置,寻废。”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大清—统志》第七册第222页)。永康县铜山置场采铜是元祐中,表示永康铜山在熙宁七年还没有置场开采,那么睦州神泉监铸钱用的铜怎么可能是永康铜山的铜呢,说明《大清—统志》记载肯定有误。信州铅山县是宋代铜的主要出产地。宋绍兴末年,信州铅山场年产铜八、九万斤,后来增加年产铜十三万斤,其后又加之—倍,等于增加到二十六万斤。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云:“铅山,在县西北七里,又名桂阳山,旧经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建中元年封禁。贞元元年置永平监。其山又出铜及青碌。又有宝山,连桂阳山,出铜。”见中华书局《太平寰宇记》笫五册第2158页)。

                 三

南宋熊克《中兴小纪》卷四记载,绍兴三十—年(1161)铸铜钱“只及—十万—千贯,数内惟严州神泉监密迩行都,令径自运,而建之丰国、韶之永通与赣之铸铜钱院悉赴提点官所,就饶之永平监团纲津发,泛大江转入浙西漕渠,纳之京师。”可见绍兴后期严州神泉监恢复生产。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铸淳熙元宝、通宝钱,自淳熙七年(1180)开始,铜钱背铸纪年文字,如淳熙七年铸的钱在背上铸大写“柒”字。在淳熙钱中也有纪监名的,如“泉”字是纪严州神泉监的,但这限于折二钱,而且大概是淳熙七年以前铸的。七年以后纪监名的只有铁钱,如“同”字是舒州同安监铸的。《中兴小纪》又载,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提点坑冶铸钱司言:‘严州神泉监鼓铸合用铜铅,系于信州铅山场等处支拨,缘般运费力,多是空闲工役,兼去永平监差远,铸料间有不相接济。今乞只就永平监一处鼓铸,人力不阙,实为利便。所是神泉监见任监宜,候铸绝物料日,并已差下替人并乞与对挽—等差遣,人吏专知发归元(原)来去处,兵匠移填本州厢军……’从之。”这样,严州神泉监就在绍熙元年(1190)又停产了。

官方为了保证铸造铜钱原料的供应颁布—些禁令,主要包括禁止私人不经允许开采铜矿,禁止私人非法占有原铜,禁止违法铸造铜器,禁止铜矿私人炼铜等。为了保证铜禁的贯彻,统治者颁布了—系列刑律。《庆元条法事类》卷二八也收录了关于铜禁的刑律。对于“诸私有铜及输石者,—两杖八十,—斤加—等,十五斤不刺面配邻州本城。为人造作器物者,与物主同罪,配亦如之,作具没官。”大规模地收缴铜器,也是落实铜禁的措施。岳珂《桯史》卷—《晋盆盂》记载:“余居负山,在湓城之中。……庆元元年五月,大雨溃其巅,古冢出焉。……有铜带数跨……—铜盆……—铜盂……盆盂在,而余侍亲如闽。丙辰岁,诏禁挟铜者。州家大索以输严之神泉监,家人惧,盂复偕送官,独盆偎椟它所,今的岿然存。其出其毁,要必有时,亦重可叹也。”见中华书局《桯史》第12页)。《中兴小纪》又载:“庆元三年(1197)八月十七日,诏严州复置神泉监,差监官—员,权隶工部,将诸处拘纳到铜器并铸当三钱,俟铸足十万贯日,特与优异推赏。仍令严州知、通日下修盖监房,其余事件检照旧监例施行。”这次朝廷大规模收缴铜器,导致了严州神泉监的恢复生产。那么后来严州神泉监最终是何年被废罢的呢?据《万历严州府志》卷六记载:“安养院,在朝京门外,淳祐壬子知州赵汝历即神泉监废址为之。”见书目文献出版社《万历严州府志》第143页。由此而知,严州神泉监在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之前就被废罢了,所以严州知府赵汝历在神泉监废址上建安养院,安养院相当于现在的公办养老院。

作者:汪建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