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关于严州古城做大做强研学产业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05-28来源:市政协字号:[ ]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聚焦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研学旅行规范、健康、品质发展,研学旅行在拓展教育形式、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实践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合理利用资源,做大做强研学产业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建德和梅城的旅游经济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

一、梅城研学基本情况

梅城集便捷的地理区位、千年的历史文化、典型的红色资源、良好的文旅景观以及浓厚的浙大文化、红色文化、严州文化于一城,具有良好的展示性和可塑性,结合千年古城复兴和美丽城镇建设的历史机遇,具有打造华东乃至全国性研学之城的条件。

一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梅城地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核心,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杭州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和杭州拥江发展重要节点,杭黄、金建、衢建三条高铁,杭新景、临金两条高速相汇点距梅城仅6公里,高铁至杭州38分钟、至上海68分钟,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近年来,梅城围绕“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总体目标,抢抓历史机遇、勇担历史使命,美丽城镇建设初见成效,文旅融合发展崭露头角,成功创建新时代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入选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在文化传承、文旅融合、项目开发、城镇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实效。

二是严州文化内涵丰富。梅城,古称睦州、严州,是一座拥千年州府史的文化名城,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仅次于杭州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天下梅花两朵半,独有半朵在梅城”。作为全省美丽城镇样板镇,更是见证了1800年岁月更迭的千年古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如州府文化——梅城先后为睦州、严州的州治所在。唐武则天神公元年(697),睦州州治从淳安迁到这里,直到1959年撤销建德专署为止的1262年间,梅城一直是州府的所在地。军事文化——梅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维系杭歙诸郡的安危,发生过众多战役。陈硕真、黄巢、方腊、朱文忠、李秀成都曾在此活动。商埠文化——梅城作为钱塘江中游的交通枢纽,聚集着浙皖赣三地的大量商业物资,曾有千车辚辚,百帆隐隐的繁荣盛景。诗路文化——这儿孕育出唐代唯一的地方诗歌流派“睦州诗派”,代表人物有孟浩然、刘长卿、许浑、杜牧等,睦州一度成为“东南江表诗坛”的中心。名人文化——历代太守中有许多大政治家、大诗人,给严州政治和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伍子胥、严子陵、朱买臣、范仲淹、陆游都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的事迹和作品极大丰富了严州地方文化内涵。古典文化——多部中华古典名著,都有梅城的故事情节,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官场现形记》、《金瓶梅》。书院文化——严州历史上书院众多,有记载的就有五十多所。范仲淹被贬睦州,曾建起严州历史上的第一所官办书院——龙山书院。书院建设对严州当地文化及后世教育发展影响颇深。宗教文化——历史上的严州庙宇林立,香火鼎盛,现存的庙宇寺院有玉泉寺、开元寺、灵石寺、乌龙王庙、报恩禅寺、八郎庙等。刻本文化——严州是南宋时期善本书的重要产地之一,其刻本世称“严州本”,以“墨黑如漆,字大如钱”驰名,是宋刻本中的上品。《聊斋志异》的首个刻印版本青柯亭本就是在这里制定的。民俗文化——梅城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现在古城中定期表演知府巡街、虾灯、竹马等传统非遗文化。

三是红色教育资源充足。梅城镇千鹤村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作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千鹤妇女在党的领导和妇联组织带领下,投身农业生产,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是面向广大妇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此外,梅城还拥有中共建德第一小组纪念馆、德文化馆、新知书店、澄清光庐等红色教育资源。

四是浙大签约校地共赢。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当时建德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1937年11月11日,竺可桢校长带领本部师生来到建德,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陆续有近1000名师生员工及《四库全书》等重要文史资料搬迁到建德,自此建德梅城作为西迁首站与浙大结下不解之缘。梅城在“美丽城镇”建设中特地将浙大西迁作为千年古府文化复兴中的重要节点,制定“求是小镇”建设规划。现已将原竺可桢旧居改建为浙大西迁校史馆,抢救性保护并修缮了原教务处、总务处、教学住宿点、教授名人故居等西迁历史建筑20余处。

2021年,在建德市与浙大领导的重视与关注下,建德市与浙江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地合作步入新阶段。浙江大学团学骨干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校情校史教育基地、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等相继在梅城挂牌成立。8月份以来,合计约有1000余名浙大师生到梅城开展校史学习、党建交流、师生培训等活动,人员涵盖浙江大学校部机关、各个院系、附属医院、校友会等多个机构。梅城也将进一步依托浙江大学高校资源,针对中小学研学教育和文旅文创项目进行重点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教育活动,助力校地共赢发展。

五是文旅资源整合优势。建德作为刚获评的“全球绿色城市”,除严州古城资源外,可将新安江、寿昌三地的文旅资源串联成线,新安江水电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节点,航空小镇和梅城古镇互相辉映;依托三江汇、七里扬帆等自然景观,与三都等周边城镇一体化发展。将研学旅行和亲子活动、自驾游、户外拓展等有机结合,打造建德华东乃至全国高端版的亲子研学和旅行线路。

二、建设难点及主要问题

梅城镇在研学产业发展上具有比较好的优势,但想真正做大做强研学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古城改造、浙大西迁参观路线均在设计施工阶段,十多亩的户外用地也由严州中心在进行初步平整改造,目前主要大项支出为,利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闲置地块建筑资源和原严师附小旧址,改造成研学基地的费用,涉及一定的征迁和改造事宜。二是人员支撑薄弱,将梅城打造为研学之城,需要一定量的熟悉教育行业和文旅项目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梅城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符合条件的高素质人才稀缺。三是目标群定位,在梅城研学所有项目进入实施前,要优先考察梅城研学之城建成后,能辐射的区域范围和目标群体,目前此类专业数据欠缺。四是周边地区研学产业竞争力强,梅城目前缺少专门的人员负责运营和维护,无法保证特色的课程开发和反馈机制。

三、对策建议

(一)高效率协调,各界积极协商沟通。对于在设计施工阶段的研学路线、初步平整改造的十多亩的户外用地都需要协调好设计公司和施工单位确保施工进程。改造研学基地的费用除争取财政资金以外可尝试争取赞助,赞助方式和细则需要提前构想。涉及到的征迁和改造事宜,汲取之前的征迁经验,成立小组专班进行协商沟通,保障征迁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二)高要求布局,加强人力资源支撑。目前可考虑利用严州中学的现有教师、梅城的小学教师以及政府文旅和旅投的人力资源来共同支撑。从长远发展考虑,应建立合理规范的薪资酬劳制度,吸引越来越多离乡的本地人才返乡为家乡研学产业做贡献,吸引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端素质人才参与到研学产业前期规划、运营维护、课程开发等项目中。

(三)高水平运营,提前量化定位设计。提前规划好目标群定位,提前锁定一批建德、杭州等周边学校的研学需求,特别是对高端私立学校的研学需要,要做到提前量化,运营后就能保证一定的盈利能力。初步计划以一周课程设置为时限、将课程和实践穿插结合,合理进行研学课程安排(具体课程设置需要由专业研学机构,进行设计和评价)。可以根据学校的研学需要、特殊要求在常规研学安排中加入特色课程,实现“定制化”研学方案。

(四)高起点规划,整合专业特色资源。梅城研学之城的建设要注重差异化,避免与周边地区的同质化竞争,聘请专门的人员负责运营和维护,做好特色的课程开发和反馈机制。同时要对标《浙江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申报认定和管理细则(试行)》等系列文件中关于研学营地要求,聘请专业的研学规划公司,对梅城研学进行硬件和课程设计。以“求是小镇”建设为主导,整合千鹤妇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融入严州文化,形成“研学参观路线+室内授课基地+室外实践营地”的“三位一体”空间格局。

(五)高品质打造,推广文化品茗活动。开发推广带有严州宋韵文化标识的品茗活动,使游客的“简单观光”升级为“参与享受”。组织开展音乐会、诗词大会、文化论坛等活动,提升知府巡街等现有项目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开发严州府宴菜谱,推出陆游饼、思范羹等系列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标识。积极创建“三国研究基地”“诗路研究基地”“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等研学基地,开设研学课程,组织研学线路,促使形成游客量良性循环态势。此外,梅城的研学要做大做强,需要建德乃至杭州的多方面支持,仅靠梅城自身无法完成自我造血功能。


领衔人:梅城镇工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