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浙江也提出要在2025年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是否实现直接关系到我市碳达峰工作大局。为此,民革建德市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开展实地调研,提出意见建议。
一、我市工业产业现状及特点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500家,其中规上企业379家,亿元企业109家。其中20-50亿元企业3家,10-20亿元企业9家,5-10亿元企业9家。2021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41.9亿元,工业增加值158.5亿元,同比增长11.7%。完成工业投资62.1亿元。推进“凤凰行动”,5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电器工业产业集群列入全省第二批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试点,“两化融合”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重点平台稳步发展,省级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集通航制造、通航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成功命名省级特色小镇(航空小镇)。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两高项目居多。建德市现有生物科技、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建材水泥、金属加工、日用轻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行业。总体行业门类偏重传统制造业,其中生物科技、水泥建材两大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近30%、17%。但从效益产出来看,对照《浙江省制造业行业新增项目产出效益规范指南(2020版)》和浙江省《2019年全省“亩均论英雄”改革绩效报告》分行业绩效产出水平,除水产业(酒、饮料和精制茶)、非金属矿物制品效益产出高于《指南》和省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均落后省平均水平(表1)。2020年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整个规上工业的88.63%,占比持续提升。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水泥)用能量144.68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9.47%,占全市规上工业用能量62.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用能量42.11万吨,增长1.99%,占规上工业用能量18.1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用能量19.08万吨,增长4.96%,占规上工业用能量8.21%。(表2)
表1:2020年规上工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和亩均税收对照表
表2
(三)用能压力日益紧张,单耗居高不下。我市工业综合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2020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1万吨标煤,较2019年上升5.9%,较2015年上升24.1%,未完成“十三五”期间每年增长不超过1.6%的任务。2020年单位GDP能耗0.75吨标煤/万元,较2019年上升0.6%,较2015年下降12.64%,未完成杭州市下达的21%的任务。2020年我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72吨标煤/万元,为杭州市最高,也远超省平均水平。(表3)
表3:2020年省市及部分区县(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图
二、我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传统制造业整治提升,对化工、水泥、涉水产业等重点行业实施深度改造,对于影响环境的“低散乱”企业关停淘汰。“十三五”期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116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430家,全市碳酸钙行业从199家整合到33家,竹木制品企业从224家保留提升到27家。尽管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并不明显,仍然存在几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企业发展的用能需求和碳达峰要求的矛盾。根据《杭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初稿)的工作目标,建材、化工、纺织、印染为实施碳达峰行动的重点行业,杭州区县市中,萧山、建德要率先达峰。2021年,杭州市下达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3.9%,根据测算新增用能空间仅10万吨标准煤,而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能较同期已上升20万吨标准煤。目前我市高耗能项目用能刚性需求仍在持续上升,已审批和已报杭州审批的重点用能项目(中策橡胶、健丰钙业、东翼新材料、南方水泥二期、东方雨虹)“十四五”期间将释放的能耗超过4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2.3%)。对比《浙江省制造业行业新增项目产出效益规范指南(2020版)》和《2019年全省“亩均论英雄” 改革绩效报告》中关于分行业单位能耗增加值的数据,仅有通用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2个行业达到指南和省平均水平,能源投入产出水平不高(表4)。
表4:2020年规上工业分行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与省标准对照表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石灰石储量达150亿吨,品质居全国前列,是发展建材水泥和碳酸钙产业的绝佳资源,是三大水泥熟料基地之一(长兴、建德、衢州)和全国四大碳酸钙产业基地之一。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新安江水质好,符合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是“农夫山泉”的故乡。因地处钱塘江上游,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面临着环境容量承载力和节能减排刚性指标约束的压力。化工项目难以突破环评审批要素制约,优质石灰石资源受开矿条件限制、四边三化、景区保护、生态林保护等影响,三大传统产业(化工、建材、碳酸钙)均受到环评、能耗和两江一湖风景区保护要求的限制,自然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存在困难。
(三)传统行业改造难和新兴产业招引难的两难。我市工业得益于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小三线建设和资源秉赋,加上一定的区位、政治地位(地区级)优势,工业基础较强,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是杭州市地区的工业强县。基础化工、建材水泥、有色冶金等成为当时我市工业的最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化工、建材行业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安化工、新化化工、建业化工、大洋生物等4家化工企业在国内主办上市,红狮水泥、海螺水泥代表国际前沿的水泥生产制造技术水平,天石纳米、正和纳米、布石新材等碳酸钙企业为业内领军,三大产业的产值、规模和税收均对我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化工、建材、水泥占我市工业税收的二分之一以上,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7%,已成为我市难以放弃的产业。近年来,建德市主动承接杭州主城区产业转移,强化项目招商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总体缺乏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的引领和支撑,尤其是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储备不足,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市现有的产业结构。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从当前形势看,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主动绿色转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整治提升,打破原有的“坛坛罐罐”,将会因小失大,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碳中和基本制度建设。加快编制出台碳达峰总体方案,对全市碳排放形势、碳减排潜力进行前期专题研究。加快工业企业“碳效码”推广应用,通过碳效智能对标,制定整治提升计划。加快推进用能权交易,推动能源资源有效配置。设立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和政府采购政策。向上争取建立杭州市域支持建德发展的重大项目定向招引机制,结合我市产业特色谋划重大项目。探索建立主城区产业合作能耗共享模式,即企业研发在杭州,生产基地在本市,能耗指标共享。探索实施绿色低碳电力积分制度,积极建设碳信用体系,构建减碳信用与金融信贷挂钩的激励机制。开展碳吸收测定工作,推动农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固碳减排,增加碳汇。
(二)推进“三粉”产业低碳转型。聚焦“三粉”(石粉、铁粉、药粉)高耗能行业,加大延链、补链力度,推动产业从原材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石粉重点推进碳酸钙行业整治提升,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减少企业数量,延伸碳酸钙产业链,向碳酸钙复合材料、功能性材料等高端产品领域发展。铁粉重点围绕屹通新材,扩大粉材产品范围,向有色金属粉材等高价值端拓展,延伸产业上下游,引进以铁粉为主原料的制造业,淡化铁粉等原材料耗能基数,推动原材料向配件、装备制造发展。药粉依托我市化工园区和M3用地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引进。支持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大型药企合作,整合优质资源,打通生物医药从原材料、医药中间体到成品药的全产业链。
(三)大力发展“三水”绿色产业。依托我市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优势,做强水产业、水果农林业、水休闲业。做强优势水产业。水和饮料产业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重点开发果汁和蔬菜汁、茶类饮料、特殊用途饮料等“健康”“时尚”的高附加值产品业态。酒类传承发扬“致中和”等传统品牌效应,结合中药材以及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保健酒、果酒类创新业态和产品。香水产业加快化工企业转型,推动基础原料向化妆水、香水等日化用品延伸。做精特色水果农林业。农业重点提档建德草莓,围绕产业“标准地”建设,在持续深化集聚扩面的同时加大应用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控等技术装备,巩固草莓产业行业引领地位。同步推动柑橘、枇杷、杨梅等提质发展,加快推广设施栽培、绿色防控等新模式,打造高标准示范、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精品绿色产业带。林业以拓展林下作物产业链为主,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有机生活美好愿景。做优宜居水休闲业。聚焦“新安江—富春江”黄金主轴线,以新安江主城区、梅城三江口国际滨水度假区、黄饶半岛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关键支点,优化提升沿江特色生态廊道,全力打造标志性示范带,推动水休闲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与农业、工业、康养、科技、文化、运动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我市从气候宜居向全面宜居发展。
(四)加快培育低碳新兴产业。立足装备制造(通航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开展招大引强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培育形成一批低碳高效新兴产业集群。装备制造(通航)产业重点围绕通航研发、通航制造、通航运营、通航服务等上中下游,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聚焦全固态电池、航电大数据管理、低空慢速雷达控制等关键特色技术,全速打造升级通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材料行业通过梳理行业发展现状,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情况,重点打造有机硅产业链、有机硅产业园,研究制定做优做强工作计划,统筹推进中下游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新能源行业利用工业园区和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大型公共建筑等建筑的闲置屋顶或空地资源,积极推进工商业兆瓦级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展,重点建设海螺新能源光储一体化项目,探索形成“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模式。
(五)加快自我革新突破要素限制。我市产业结构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能一蹴而就。高耗能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耗能属性是由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的,但我们能通过对标国内外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分类推动项目提效达标。对化工、建材、水泥行业用能情况进行全面排摸,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限期分批实施改造提升和淘汰。对于需改造提升的项目,明确改造、淘汰时限和年度改造淘汰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将能效水平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标杆水平,对于未达到整治目标的企业收回能耗指标,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予以坚决淘汰。
领衔人:民革建德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