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飘风骤雨惊飒飒 落花飞雪何茫茫

发布日期:2022-05-30来源:市政协字号:[ ]


走进我市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庄尚俊先生梅城华勘简陋的住宅,看到陈旧的家具,狭窄的空间,只有50多平米,即使是他常用来挥洒笔墨,创作书法精品的桌子,也是一只低矮的桌子上铺上一块门板大小的木板,就权当书法创作的桌子了,我还是感到了一些些惊讶。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竟然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真是身居斗室,咫尺千里,我的心中不由生出了浓浓的敬意。

一、雪泥鸿爪唯书法

庄尚俊先生1937年1月出生于金华城里,后因为抗战逃日本鬼子,他们一家搬到乡下的塘雅镇生活。庄尚俊从小就喜欢书法,读小学时,在金华地区大字、小字比赛中都得到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爷爷是清末秀才,父亲是金华一中的老师,他也非常喜欢书法。父亲对庄尚俊要求非常严格,经常督促他学习书法,临摩字帖,写好书法作品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的每一笔。

庄尚俊在金华一中读完高中,考到南京的河海大学。毕业后,分到新安江搞水电勘测,渗漏试验。他所在单位是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总部开始设在上海,后转到杭州。庄尚俊的工作单位流动性很大,1966年,因为工作需要,他调到福建南平闽江电站,后又调到厦门的集美潮汐电站,直到1971年才回到梅城工作。十年“文革”期间,各地都竖起大批判的专栏,面向社会,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庄尚俊因为字写得漂亮,常常召去写大字报、写横幅标语。虽然“文革”是一件坏事情,但对于爱好书法的庄尚俊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能使他发挥特长,书法技艺得到充分展示。由于他的字遒劲有力,潇洒自然,在建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吸引并影响带动了周边的书法爱好者,如新安江的陈必武、杨村桥的邓志春,前者由寿崇德老师介绍来,后者由梅城文化馆馆长汪仙霞老师介绍来,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请他指点。他两对书法创作孜孜以求,谦虚学习,刻苦钻研,后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成为很有成就的书法家。从此,他们成了很好的书法朋友,并经常相互切磋,交流书法技艺。

二、师从名家临法帖

自工作以来,书法就成为庄尚俊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带上自己的书法作品去拜访书法名家,请他们指点,提出宝贵意见。

七十年代,正是革命的年代。那时,没几个爱好书法的人,只有庄尚俊对书法如痴如醉,孜孜以求。因工作需要,他经常出差,只要有空,他就会拜访各地的书法名家。到南京出差,他就去拜访当代草书圣人林散之,至今他都记得林散之是住在南京的柏子亭,著名画家钱松喦则住在林老的楼上。林散之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书法家,他极尽心力谋求诸家草书的融合,尤其是将怀素与王铎两家加以改造与变通。王铎草书承二王法乳,又渗入怀素,并以米芾笔法,精熟奇巧均达极致,若沿袭王铎亦恐难突破。

于是,林散之反其道而行之。他以深厚的汉隶功力来变化王铎草法,以拙破巧,返熟为生,以隶意入草,涵化笔墨,无生硬之迹,是他独到的胆识与创新之处,这也是较难勘破的。林散之在草书上的贡献,首先在水墨的运用上。他善于将黄宾虹传授的墨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尤其对湿笔涨墨、渴笔焦墨之法得心应手,正如他的论书诗中所说的那样——“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诗中所谓 “墨气”是对墨色的形象描述。

庄尚俊在林散之老先生家,拿出自己的作品请林老指点。回家之后,他按照林老的教导,反复实践,大有长进。在庄尚俊的书法作品中,因了长锋羊毫蓄墨量较大,多在长幅作品饱蘸浓墨,一拓直下,中途不停顿,直到笔中所蓄之墨倾泻干净为止,所以其黑白虚实对比异常强烈。用浓墨而长于淡墨,可见他控笔能力的超常功夫。书法中以浓墨形成的墨块往往有墨无骨,若运用不当则丰肥滞留,而庄尚俊则在水墨无常的变化中能做到纤秾得度,水墨氤氲,枯湿合宜,神采飞扬,用笔时或干擦涂抹,或绞翻蹲搓,或跳跃纵擒,均使水与墨各自安好,润而不腻,丰而不肉。

庄尚俊将国画中皴擦之法用于书法,甚或枯笔干擦,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条迹,更是不可端倪。庄尚俊年轻时专门学过绘画,文化大革命时画过毛主席画像,还画过一些国画作品,现在还保存着。采访时,他还专门拿给我看过。他的书法有时甚至多侧卧顿挫。庄尚俊草书在章法布局上,有纵横挥洒、气势连贯的风致。冲和柔美的线条伴随着节奏的提按起伏,犹如音乐般舒缓跳宕,丝丝入扣,缠绵悱恻。他的字行与行相对独立,字与字紧密关联,字形直中寓曲,曲中见直,柔中带刚,顿挫分明。其大疏大密,实处见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庄尚俊曾三次来到林散之先生家里,拜师学艺。后来庄尚俊还多次到过沙孟海和陆维钊先生家里,到广东,还到过书法名家麦华三先生家里,到苏州还到过费心我先生家里。每次都带上自己的书法作品,虚心求教,这些大师毫无大师的架子,悉心指教这位书法爱好者。

庄尚俊从小就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尤其是看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后,更是爱不释手,常看常新。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有21个“之”,但每个“之”字写法都不一样,这很不容易。当时,《兰亭序》是在酒后,乘着酒兴,一挥而就写成的。估计是不可能考虑这么多的,肯定是平时他就十分注意“之”字的多种写法,在十分创作中尽量避免“之”字的重复,而且成为习惯。只有每个字都有创新,人们在阅读时才有新鲜感。可见,王羲之是非常懂得读者的阅读心理学的。

三、挥毫落纸如云烟

庄尚俊老师平时生活是比较节俭的,但到外面出差,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法名家的字帖,再贵他也要买回家。有一次到上海看到台湾出版的王铎的一本书法作品集,当时要一千余元,他思想上斗争很激烈,买,还是不买,最后还是决定买下来。捧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来,如获至宝。拿回家后,他常常拿出来观看,反复琢磨,每有心得,就动笔临摹。这正如他在自己撰写的一幅对联中说的:“游览山川,能健强体魄;观摩书画,可陶冶情操。”

庄尚俊老师喜欢写草书。草书以两汉和唐朝的盛大气象为顶峰,再往后数算,已是很难列举出草书飞动传神的圣人笔墨了。虽然后世很难见到草圣之类的人物,但是能够写草书飞动传神的大手笔,也是可以找到一些的,比如明代的王铎就是草书创作再一次垒起高峰的一位历史人物。王铎的草书以粗狂豪放为特色,肥瘦相宜,既体现了张旭草书的肥姿之妙,也能显示出怀素草书的瘦劲之能。庄尚俊老师的草书受到王铎草书恢弘之志,大气淋漓风格的影响。他的草书用笔铺陈非常夸张,结体气势也非常壮观,笔墨飞动,飒飒如飘风骤雨,茫茫如落花飞雪,这种草书的形式美可以说是受王铎草书的深刻影响。把王铎的草书和庄尚俊的草书放在一起观赏,会发现两者越有奇妙的相同之处,王铎的草书果然是获得了主流草书写意精气神的非凡状态,庄尚俊的草书绝对是心追手临的典范。把庄尚俊的草书与王铎的草书放在一起对比观赏,完全可以知道其技法是前后相随,其形神是前后传承,心追守临的翰墨精神,可以说一目了然。书法欣赏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比观赏,如果你单独把某一个人的一幅书法作品拿到面前去看,并不能快速发现这幅作品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因为只有一幅作品看不出来它与别的作品的差距,或者区别。

庄尚俊老师认为学二王比较好,他们的字比较雅,守规矩,潇洒古雅。他特别喜欢王羲之集大成者的《圣教序》。他另外还喜欢米芾、文征明、董其昌的字。他认为写字的事情是“法于天成,书为心画。”庄尚俊老师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正如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酬张少府》一诗中说的那样,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因为,只有安静,独处一室,才能细细地去琢磨书法的奥妙。他认为,写字,特别是写大字,要心存浩然之气,要奔放,切记钉头鼠尾。含蓄是一种美,古拙也是一种美。他认为米芾的字节奏跳跃感强,王铎的字大幅,耀眼,除节奏跳跃外,还讲究墨色,面块,没有拘束。傅山的字宁折勿巧,以心灵为主,不受约束。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觉得与八十多岁的庄尚俊老师在蜗居的斗室,一边喝着茶,一边静静地徐徐而谈,那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东西。真心地祝福他,身体健康长寿,写出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馈赠世人。

作者:洪淳生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