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县文化馆召开年会,各公社的文化员都参加。休会时,石屏公社文化站的王站长和我们聊起当地的轶事,说离他们公社所在地三四里地的寺磡头大队有座山,远看像顶笠帽,黑黝黝的,当地百姓就叫它“铁帽山”。在南坡半山腰有个岩洞,一年四季都有凉风往外吹,洞里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上山劳作或砍柴的人夏天都喜欢来洞口吹凉风息脚,当地人叫此洞为风洞(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命名为清风洞)。

从山的南坡绕向东坡,山势变得陡峭起来,沿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往上爬二里多地也有一个奇特的溶洞。每到下雨或冬天,就有缕缕云气从洞中逸出,袅袅上升,当地人叫做气洞(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命名为霭云洞)。

据说,每年正月初一,村民们都要去这个洞玩,先在洞口放一通鞭炮,然后举着火把进洞,说这样做能保一年平安。我们问王站长,洞有多大多深?洞内有什么景物?他说洞很大很深,没有人走到底,也没有人去丈量过,听说洞内有很多石笋、石柱和石狮子。我们文化馆摄影室的伙计们很感兴趣,决定抽时间去探个“水落石出”,再拍组照片回来。
1979年刚过完春节,我们摄影室的几个同事就同石屏文化站的王站长约好,请他带我们一起去探洞。当年大家都没有私家车,出门下乡都挤坐班车,先坐到寿昌,再换班车到石屏公社。二个小时到站后,王站长早已等候多时,立即带我们步行去三四里地外的铁帽山。沿上山小道爬到半山腰的风洞口时,虽是二月天但因我们身背沉重的摄影器材早已全身冒汗,但一站在风洞口,一阵阵凉风吹来顿时汗止身凉。

王站长带来许多干粮和水,还请了二位当地老乡做向导。为了安全还带来一根长长的麻绳,绑在每个人的腰间,大家连成一串有个照应,最后每人点燃一支火把开始向洞内进发。一进洞就感到暖烘烘的,像走进一个大温室,洞外冰天雪地,洞内温暖如春,刚才被汗水冰凉的身体又暖和起来。我们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往前移行,洞里没有路,七高八低的,整个溶洞黑咕隆咚阴阴森森,我心里直发毛,真怕什么时候突然会窜出一野兽来。
刚走了几步,正应了墨菲定律“怕什么来什么”,突然听到“吱吱吱”像老鼠一样刺耳的尖叫声,好像有什么怪物“扑哧,扑哧”向我们迎面飞来,吓得我们哆哆嗦嗦地蹲下身来。两个向导忙说:“别怕!别怕!是居宅洞里的鳖虎(蝙蝠)不咬人,我们的火光惊动了它,它们就乱飞了。”蝙蝠被东方人视为福气、幸福的象征,在西方的吸血鬼传说中,蝙蝠可是吸血鬼的化身。在众人火把的照耀下,影影绰绰看见近远处的钟乳石群,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千姿百态,顿刻把我们原来的恐怖心情化为进入一个犹如梦幻般的地下世界中。
我们拿出照相机准备拍片,但打开镜头盖,镜头里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连焦点也对不准。一因洞里的光线实在太暗,二因众多火把的烟雾弥漫,再加上当时相机还没有电子闪光灯,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把洞景拍清晰。无奈,就这样我们众人绳牵人,人拉人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地在洞里爬行二个多小时。照片没有拍成,但脑袋里整个溶洞的概貌已经基本形成。第一次探洞粗粗结束,我们同王站长商议下一次再来,他说要拍成照片举火把肯定不行了,得想想其他办法。这时想起,我在煤矿工作过,工人在矿井作业时戴的矿灯帽光线强照得远,充足电使用时间长还没有烟雾,可以借来试试。王站长说,他们石屏公社有煤矿,借矿灯的事他来办,并约好等事办妥了再约我们下一次探洞。
一个礼拜后,王站长来电:矿灯借好了!第二天,我们一行再去铁帽山,这次探的是气洞,更大更深。有个矿灯帽戴在头上,行动更方便了,矿灯所照之处清晰雪亮。因昨天下过雨,洞内有轻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洞内钟乳石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假山,有的像垂帘石瀑,非常逼真,特别是有一根十几米高细长的石柱特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我们兴奋地支起三脚架,在洞里足足拍了二、三个小时,终于顺利收官回城。回到文化馆,连夜冲洗底片,第二天就把照片印出放大。

当年县里还没有成立旅游局,也没有管旅游的主管部门,我们就把照片送往县委办公室。据说,办公室把这组灵栖洞的照片直接送交杭州市旅游局,我也把灵栖洞的组照发送到上一级媒体。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杭报及《旅游天地》等多家报刊杂志都作了专刊报道。这组照片得到杭州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1979年7月,建德县委根据4月与省、市有关领导及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对新安江风景资源的考察评价意见,决定首先开发灵栖洞景区,并成立了“灵栖洞筹建处”。

图片为了加快景点建设,9月中旬,县委决定组织城建和文化部门十多人(我也参加)赴广西桂林考察那里早已对外开放的芦笛岩、七星岩溶洞景区,学习了解洞景的彩灯布光、游道布局和导游解说等有关技术问题。同年11月至12月,杭州园管会、北大、清华、同济和浙美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先后来灵栖洞考察,并对灵栖洞景区的规划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景区第一期工程于1980年4月5日正式动工,7月1日,清风洞首先对外开放,10月1日灵泉洞建成开放,1981年10月1日,霭云洞建成开放。这是建德历史上建成的第一个风景点,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建成的新风景点之一,受到中央、上海及各省市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各地游客以捷足先登为快,大批游人涌入灵栖洞景区,仅1980年下半年就接待了8万人次,这在建德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2010年8月是灵栖洞开放三十周年,旅游部门在庆祝大会上表彰了对灵栖洞开放有贡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笔者也被特授予灵栖洞风景区名誉职工称号)
作者:陈若珏(建德梅城人,国家群文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建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德市首届“十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