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农在茶园采摘苞茶 你晓得不晓得“建德苞茶”的始产地在哪?小里埠!富春江畔一个美丽、古老又陌生的地方。 车过三都大桥,南头水下就是小里埠的原址。小里埠至南宋以来就是三都区的北大门,曾是集商贸交易、水上运输和文化交流的繁华码头。 1968年12月,富春江电站水库蓄水,小里埠被悄然淹没在几十米深的水底,从此,小里埠这地名在建德的版图上永远消失了。 六十年代初,我父亲在小里埠供销社工作。我上初中,节假日就喜欢去那玩。梅城到小里埠有十多里地,当时没有班车,全凭两脚板行走。出梅城兴仁东门,过了老虎桥,再走一柱香时间就到严东关小镇。过东关行三,四里地,路边小山坡上有棵大的古樟树,樟树边有个尼姑庵。庵门正对富春江,记得庵门上有副对联:心融妙理虚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寬。(我人小,不知道啥意思)相传是以前的普渡庵,俗称“小里庵”。庵中有二个修行的尼姑常济人于急难,慈善可亲,我因经常来往,每次路过都要去庵里歇脚。庵不大,只有四,五间房,正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庵房因年代古久,有点破旧,但被二尼姑收拾的干干净净,许多过往的行人都喜欢在此歇脚,讨个茶水喝。庵边有一姚花坞,传说有一书生与一妙龄女子在此相遇,一见钟情,女子乃玉帝之女——桃花仙子。玉帝不容其女与凡人相爱,无奈天各一方。后书生进士中举,授户部侍郎,因怀念桃花仙子,书生回乡建庵于桃花坞,并植桃花万株。(1968年底,严东关与小里庵同期被淹没在水底)。 离开小里庵东行一里地,就到了小里埠江北渡口。因江上无桥,只能靠乘渡船过江。这是行人进三都的唯一通道,渡船很小,仅有七,八米长,不到二米宽,上无遮蓬,下没座位,仅能容六,七个人站着,船没有轮机,全靠用双手摇橹前行。船主是九姓渔民陈氏俩姐弟,长年靠摆渡为生。因江宽水急,平时风平浪小时还顺渡,若要過上大风大雨时,小舟就被风浪吹得顛簸摇晃。有一次我也在船上,又是风又是雨,船到江中,风雨越来越大,伞也撑不住。一泼泼浪水直灌进仓里,大家都被此情吓的脸色铁青。我身边一小姑娘一把抱住我,吓得哭喊起来。船主拼命叫:不要乱动,不要乱动,站稳,站稳!所幸船主冷静把控,“咯吱,咯吱”把船安全摆到对岸。 
三都小里埠最后的轮渡码头 小里埠码头总是停满各式大小的货船。桅杆林立,船帆飘摆,这些货船大都来自杭州、金华和兰溪等地。有运送农资和日用品到三都的货船,有装满三都各地农产品运往梅城、金华和杭州的舶船,还有许多当地渔民的乌蓬船。岸上堆滿用大油布复盖待运的各种物资,有来至洪岭、姚村一带盛产的香榧,乌祥、前源一带烧制的白炭,梓里、和村一带烘制的炒青茶,三都、松口一带优质的柑橘,小里埠一带精制的优等苞茶。 说到苞茶,那可是小里埠的骄傲。据传苞茶创制于清同治年间,最早原产于小里埠一带。明清时期,皖南的黄山毛峰茶价贵,但仍然十分暢销。精明的茶商就在小里埠一带仿制黄山毛峰,所仿之茶别具特色,形似含苞欲放的兰花,与黄山毛峰有别,故其名曰“小里苞茶”。此茶一经问世,便声名远扬,销量倍增。后商人们感到“小里”名气太小,便在“苞茶”前冠以“严州”二字,更名为“严州苞茶”。1979年,茶区扩大至下包、大洲等深山区,就正式改名为“建德苞茶”。“建德苞茶”多年来都被评为省级一类名茶,现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首个国家气候标志茶。 
建德苞茶图 离渡船上岸,就看见高高密密的上坡台阶,大概有二、三百步,一眼望去,阶的顶端就是天。台阶上许多民工肩扛或担着沉重的货物,晃晃悠悠,颤颤巍巍在上上下下运作。我突然想起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棒棒帮,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忍受风吹雨淋,不惧严寒酷暑,用他们的汗水和肩背为人们带来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 登完约十几层楼高的台阶,踏入平地就是小里埠村。一眼望去没有高楼和瓦房。大部分居宅都是茅草房,盖房的茅草是用干芦苇编织而成的,平房不高但里面很宽畅,村民们说他们祖祖辈辈都喜欢住这样的草房,冬天暖和,夏日凉快,还通风透气。小里埠除了有精制的“苞茶”还盛产优质花生,因为沿富春江的沙土特别适合种花生。小里埠的花生吃起来有种特别的甜香味。在建德,小里埠产的花生到过年总是人们的抢手货。 在六,七十年代,整个三都都没有通汽车,货物流通主要靠人力车和人背扛肩挑(1984年后,三都才有汽车轮渡投入运行,2002年12月,三都大桥才建成通车)。 
富春江上货运船队 我记得,小里埠村有一支庞大的独轮车运输队,计有二,三十辆。他们包揽了小里埠码头所有货物的进出运输,把外面进来的货运送到三都镇有关部门,再把三都供销社收来的各种农产品回送到小里埠码头。小小的独轮车可装下上千斤货物,如果体积小,份量重的货物(如大米,化肥等)一车可装二千多斤。有一次车队长货少,叫我坐他的车去三都玩。我原先有点担心,怕半路上摔下来,队长说不用怕,保你安全,队长推的稳稳的,还蛮舒服的。最让我饱眼福的,村长有娇女嫁到三都和村去。没有汽车,他就雇用了整个独轮车队。让新娘坐头车,用红绸带把新娘车围好,娘家的嫁妆分装在十几辆独轮车上,一路放着鞭炮,浩浩荡荡,好不风光。 1968年底,随着富春江电站建成发电。小里埠的村民们与库区近二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远离故土,搬迁江西各地,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共建更美好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