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9年到建德县农业局茶叶站,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推广工作。建德苞茶的故事就从这个时候说起吧。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是建德茶叶产销的鼎盛时期。据历史资料记载,仅1979年至1982年的4年间,全县发展新茶园22266亩。全县累计茶园面积达到80136亩。1982年产茶叶产量达到66550担,产值1047万元。从此建德茶叶也跨入全国重点产茶县的行列。然而就在此时,国内外茶叶产销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茶叶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市场出口受阻,国内市场由原来政府行业部门高度垄断,统购包销,开始向市场放开。村级集体统一经营的茶园,承包到户,分户经营。曾经,茶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而现在却是既愁嫁,也难嫁了。茶农出现卖茶难,种茶效益低下,茶园抛荒失管。
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茶农束手无策,针对这样的情况,时任建德县农业局副长俞世沛、茶叶站长叶世扬,这一代茶叶界的老前辈,沉着应对,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及时提出“优化茶类结构,大力开发名优茶”的新举措,压缩滞销低效以炒青为主的大宗茶生产,引进推广龙井茶炒制;恢复创新建德历史名茶—严州苞茶生产,实现茶叶优质高效。
由此可见,建德苞茶是在这样茶史背景下开始恢复的。建德苞茶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始于1870年前后,曾获巴拿马奖,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安微茶商运销黄山毛峰,经新安江水运来梅城严东关,再转运各地销售。严东关位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溪江的汇合口,是当时浙西水运的要道,晥南和浙西的物资的集散码头。一年四季,江面帆船云集,岸上商业繁荣,旅店、菜馆、茶楼、酒肆林立,共有茶楼十余家;江面上还有许多“花船”,内设茶室。商业的繁荣,对各茶要求殷切。茶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先后在严东关对岸的小里埠一带农村仿制黄山毛峰,而茶的外形、内质都别一格,形似含苞待放的兰花,故被称为“小里苞茶”、“严州苞茶”。并因品种规格不同,分为“顶苞”、“次苞”两种。由于品质优异,销路迅速扩大,销量剧增,到二十世纪初曾销往杭州、苏州、汉囗、天津、营囗、广州等城市。据杭州庄源丰茶行记载,1919年还销往过原苏联。历史上最高产量曾达2000千克。新中国成立初期,产量下降颇剧,到70年代几近绝迹。 1982年春,茶叶站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到苞茶的原产地—三都小里埠,走访老茶农,查阅建德县志上的历史记载等,开展尝试“苞茶”的恢复试制工作。传统采制技术有两大关键特色,一是在采摘标准上,挑选一芽一、二叶初展,连蒂头带鱼叶采摘;二是在加工制作上,分为“杀青、烘干”两道工序。全手工炒制,特别是茶芽叶杀青后,要堆放在一起,同时要用湿布覆盖在茶叶上面,进行堆放处理,时间大约10小时左右;最后用焙笼足火烘干即可。由于采、制技术工艺的独特,严州苞茶外形色泽嫩黄,汤色、叶底也是略带黄色的独特风格,结果,在当年省里的名茶评中,被评为一类名茶,如果连续三次评上就能成为浙江省级名茶。
随着时代变迁和茶叶市场、消费者对名优绿茶追求越来越高,“清汤绿叶”成为新追求。因此,传承历史的采制工艺技术中,有它独特的一面,也存在技术缺陷。产品上市后,消费者认为,严州苞茶冲泡后,在杯中飘舞“形似兰花”是特色,但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太多。采摘芽叶是带蒂头带魚叶的;制作工艺有堆闷处理,人为造成茶叶外形、汤色、叶底略带黄色。市场、消费者难以接受。在省里的名茶评比中既不能归黄茶类,也不能归绿茶类。在以后省里的一类名茶就一直没有被评上。而在这时,全省及周边地区名茶发展速度极为迅猛,比如余杭的“径山茶”,其发展势头远远走在我们前面,也倒逼我们要与时俱进,仅靠恢复不行,必须要在恢复的基础上求创新。
1987年,在建德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县农业局牵头,县科立项,成立建德苞茶恢复创新技术课题组,组织技术攻关,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对釆、制技术进行两大改革:一是改革采摘标准,要求在清明前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严禁带蒂头、鱼叶,进一歩体现其含苞欲放之特色;同时要保证芽叶质量优异,在嫩度、净度和新鲜度等方面,都要名符其实的符合苞茶的要求,强调芽成朵、不断不碎,每批芽叶大小均匀一致,每个芽叶长度约2.5厘米左右,每千克干茶芽数为6—7万个。采摘过程强调保鲜,手法要轻巧,严防因损伤鲜叶而导致红变。还十分重视鲜叶适度摊放,摊放时间6—8小时,失重约10%左右,为杀青工艺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改革制作工艺,改原杀青、烘干两道工序为杀青、揉捻、理条、初烘、轻炒整形、复烘足干等六道工序。改过去全烘毛峰型的黄茶类,为半烘半炒的绿茶类。经过这一脱胎换骨的技术改草,建德苞茶焕然一新,既保留原苞茶含苞欲放的独特风格,又适应先进的采茶技术,同时,更迎合现代茶叶消费的新需求。1989年恢复创新成功,分别荣获建德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名茶;1991年荣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 建德苞茶的恢复创新后,为我市的名优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先后在大洲乡、长宁乡、下包乡、罗村乡等十来个乡镇,组织举办采制技术培训班。市里面要求由我们茶叶站负责培训技术骨干,然后他们再回所在乡(镇)村培训当技术教头。那个时候的培训不像现在,因受条件限制,我们这些技术人员都是肩背一只包,交通方便点的地方坐班车,偏远山区有时能搭上一程拖拉机而感到幸运,有的甚至步行一、二十公里也是常事。日日夜夜地在乡下,上茶山、进茶厂或者到农户家里,现场示范,手把手的教,白天培训,晚上到茶厂做技术指导,和茶厂员工一起茶,经常忙到三更半夜。曾记得我们在大洲洪村茶,连续三天做茶到凌晨;在罗村枫坞口茶厂培训时,为了选好优质的鲜叶原料,我们还带着干粮上海拨高500多米高洋海茶园挑选原料。在这期间全县共培训以炒制建德苞茶为主技术骨干800余人。其中经现场技能操考核合格,由建德县农业局、建德县科委颁证的就有440余人。伴随着建德苞茶炒制技术的推广,建德苞茶生产得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90年至1995年,全县建德苞茶年产量都稳定在6000公斤左右。其中大洲乡的年产量突破1500公斤,销售产值突破30万元(平均每公斤120元左右,在当时算高价了)。大洲七坞村、盘村等成为我县有名的“苞村”。为了把建德苞茶这只产品,及时推向市场,俞世沛副局长,利用同学关系,带领我们多次到南京、无锡等地,推介建德苞茶。取得了政府滿意,茶农高兴之效果。
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当时绝大部份茶园分户经营,建德苞茶又以一家一户手工炒制为主,缺乏规模化经营茶企、质量标准不一,也缺失市场监管,特别茶农的急功近利等多种原因,建德苞茶因质量问题,建德苞茶的生产、销售开始走了下坡路。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茶叶产业化进程,和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20—年,在建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市农业局、茶叶站牵头,组织协调整合,确定建德苞茶由建德市茶叶产业协会为主体,40多家茶企、茶叶经销商为会员单位,共同打造建德苞茶品牌。几年来,通过政府的宣传推介;政策资金扶持;创建建德苞茶服务中心;制订建德苞茶技术标准;实行“五个统一”等规范管理办法。实现建德苞茶三大突破:一是品牌的价值上,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价值评估活动中,建德苞茶品牌排名全国106位,价值达到6.7亿元;二是苞茶品类上,按茶树品种划分,建德苞茶分为三大系列,金苞、钻苞、翠苞;三是制作技术上,全程智能机制,产品质量稳定,节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