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建德文史 | 严州府学教授管世骏

发布日期:2024-06-19来源:数字媒体部(“建德发布”编辑部)字号:[ ]

清末时期,黄岩唐家岙管世骏任职严州府学教授达10年,为严州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心系教育,坚持经学造士的教学理念,工作兢兢业业。期间,因品学端正,教学管理业绩突出,清廷嘉奖管世骏五品衔,名载史册。

一、赴任严州府学教授

光绪己亥(1899),管世骏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朝廷改任他离家近且从事教育相关职务,朝廷特授他为严州府学教授。严州府,因府城东五十里有富春山是严子陵耕钓处得名,隋唐时曾称睦州,下辖建德、淳安、遂安、寿昌、桐庐、分水6个县,后人美称“六睦之州”。因此,管世骏赴任之际,林丙恭称他“洎莅六睦,以儒官居宾师之位,讲道论德”。

台州市历史建筑管世骏故居

因瞿学政督学浙江时,曾聘请宁海张俊三校勘文字。管世骏和张俊三曾同在门下任职,交往多、感情深。此时,宁海张俊三作《送管德舆内翰改官严州用邵子元韵四首》七律赠别。管世骏常用一方“年年岁岁一床书”闲章钤印,所以诗中首联以“堆床之书”用来回忆管世骏博学。严州严陵山,又名富春山,尾联中的“富春潭畔”指代严州,张俊三希望管世骏在严州多多和他书信往来,平时多联系多交流。

送管德舆内翰改官严州用邵子元韵四首(其一)

清·张俊三

万卷罗胸味盎然,堆床犹自记当年。

吴山越水途千里,淮北江南话一船。

徒有盛情思折柳,愧无锦句效题笺。

富春滩畔优游日,莫惜音书旅雁传。

这一年冬天,他从省城出发到严州赴任,乘船经过桐庐时,凭吊了黄岩乡贤王瑞彬先生,王瑞彬曾在桐庐授徒讲学十多年,门生遍地。到任第二年,在他母亲七十大寿之际,林丙恭还写了一篇《管教授德舆母顾太宜人征诗启》赞颂她,为她征集寿词颂文,宣扬懿行贤德。

二、任职严州府学教授

在任期间他讲道论德,尤其勉励诸生要以敦笃践实为本。七律《严江怀古》,是他登临严子陵钓台俯瞰严江所作的诗篇。首联中的“钓台”位于富春山上,严子陵钓台有2处,东西对峙,高几百丈,俯瞰大江,山麓间古木丛林郁郁葱葱。北宋名臣范仲淹任职知府期间,曾在严子陵建严陵祠,并绘制人像撰文纪念。尾联巧妙运用了《严州府志》中“子陵鱼出严陵滩,形细如针”记载,“七里清波”指严江七里滩,谢灵运曾作“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句。

严江怀古

清·管世骏

落木萧萧风怒号,钓台直上白云高。

古人同榻交非泛,老子披裘去自豪。

姓氏不磨丁字水,江山已换卯金刀。

游鱼也借先生字,七里清波自在敖。

他在严州十年间,生活俭朴,安贫乐道,努力向上。在《少小》中他写道:“少小离家客,江湖老此身。郑虔官独冷,原宪室长贫。守道乖流俗,开编见古人。穷愁书著好,努力淬精神。”平时慎重考虑自己的学术所得,即使有相关诗文和撰述文章,也从不轻易给别人看。为学没有夸耀奇特、标新立异,安心学习获得义理精髓。在《自赞》中他写道:“物情穷变幻,吾读守吾真……敢问千秋业,他乡又一春。”

这些都得益于他为官没有急功近名的想法,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品学端正,清廷赏管世骏五品衔,敕赠其父为文林郎,其母为孺人。至今,在黄岩博物馆留有一块残缺的墓志铭——清赠文林郎黄岩管君墓志铭,这篇墓志铭是瞿鸿禨所作,手札至今存世。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管世骏任职期满赴杭检验,在杭州吴山异地重逢前来避暑的林丙恭,拿出瞿鸿禨所作的墓志铭手札,雅嘱予以补充。林丙恭在阅览之余,写了《书善化瞿子玖协揆<管府君墓志铭>后》,慰藉了管世骏的孝敬之心。

严州处于浙江西部山区,山间多云雾茶,荼为茶的古字,他特意将书斋起名为“荼簃别业”,并作了《荼簃别业二首》五律,第二首中的“室静风常至,窗疏月自临。书香和书味,相对豁烦襟。”正是他当时心情的表达。在严州任职后几年中,他想用经术教导学子取得功名,而当时西方新学说渐渐流行,科举考试逐渐衰微。他忧时感世,不知不觉从诗歌吟咏间吐露了出来,严州知州王琛时洞察到他这种心理,特意对他的教学观点加以肯定:“抱兹坠绪,足以继往开来!”

荼簃别业二首

其一

清·管世骏

结屋如舟小,偏宜隐者居。

乐交三益友,补读十年书。

疏柳先生宅,寒梅处士庐。

别无他事累,一枕梦华胥。

其二

寄傲在山林,荼簃抱膝吟。

友松观劲操,师竹慕虚心。

室静风常至,窗疏月自临。

茶香与书味,相对豁烦襟。

在他的众多诗歌中,有一首写他自己身世的五律——《李艺渊观察(维翰)慕莱堂题词》,很见真性情。从首联自己幼年成为孤儿开始着笔,到颔联由内阁中书改官任职严州府学教授,再到颈联基层艰苦繁杂的基层教授生活与在朝廷任职的滋润相对比,尾联点出感时伤事,情感颇为真挚,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李艺渊观察(维翰)慕莱堂题词(其一)

清·管世骏

我一少孤子,扪胸百不堪。

改官离阙下,为客滞江南。

纵觅斗升活,何如藜藿甘。

春秋感霜露,披卷起人惭。

三、创作《严州学舍书感》

管世骏任职严州府学教授期间,作有《严州学舍书感》等诗歌8首,这对于严州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由于王舟瑶补编黄岩诗人作品众多,通常每人不超过40首,只选录了其中6首留存。

管世骏壬辰会试资料,载于《清代硃卷集成》

《严州学舍书感》其一,写的是是管世骏在“双峰书院”学舍所作的一首五律,双峰书院即文渊书院,在府学东面,康熙已亥(1719)知府吴昌祚创建,后来知府张丙震更名为双峰书院。癸己(1813)知府刘荣玠重新修葺“丽泽堂”和经训楼。

严州地处新安江上游,宋代名臣范仲淹、赵抃、张栻、王十朋、张方平等先后任职严州,还有经学大师吕祖谦曾在乾道年间任严州府学教授,自古以来文教繁盛。这里山水清丽,民风淳朴,物产丰饶。管世骏虽然在这里做官,但像一位隐士蛰伏期间。教授署原在黉门内西边,倒塌之后已长久未重建,只得借用双峰书院作为学舍,条件比较艰苦。对于一心希望以经学兴文教的管世骏来说,确实感触良多,因此自嘲是不被重视的闲职官员。

严州学舍书感

清·管世骏

其一

名州浙上游,自昔富文学。

山水绝清嘉,民物复醇朴。

而我虱其间,吏隐万太璞。

冷官未有衙,于何启讲幄。

其二写的是,管世骏在一个元旦曾去严陵祠上香拜谒,即“想见高蹈人,轩冕直土芥。”严陵祠宋代时建在富春山,在钓台上可以俯瞰下面的七里濑,两晋时期谢灵运曾写过《七里濑》五言古诗一首,诗中有“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句。明嘉靖年间在城东报恩寺西边也建严陵祠,万历二十三年知府陈经济改建到建安山麓,门迎流水,清旷得宜,由于时间长倒塌。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王广益重建,前面铺设石径,是一处远离尘嚣的好地方。

其二

子陵有钓台,俯瞰七里濑。

我欲一持竿,风帆已高挂。

今来先生祠,爇香初展拜。

祠前东湖水,清澈离尘界。

想见高蹈人,轩冕直土芥。

其三写的是,管世骏30岁以后成为进士,在朝廷担任内阁中书,尽管职位不高,但门第颇为显赫。后来他主动要求改职,赴任严州府学教授,弘扬文教。亲戚好友笑他出此下策,去做教育官职缺少实权,不如当县官任一把手来施展才华,造福一方。管世骏却坚持自己的选择,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县官,缺少八面玲珑的交际手腕。更何况这个时候(清政府后期腐败无能),多方势力纠缠,地方上也不平静,经常要交涉各方事务,县官也是很难作为。

其三

三十后通籍,分曹薇省住。

一朝改官出,依然守儒素。

亲知笑我拙,谓我计殊误。

何不作县官,尺寸得展布。

我非县官才,讵解媚当路。

况今交涉繁,县官不易忤。

其四主要写管世骏担任严州府学教授后事情。他认为自己在学校担任官职,相比较內翰中书一职来讲,工作生活清苦是显而易见的。内阁中书在朝廷任职,校官在地方任职,无疑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在内阁中书的职位上轮值时间不多,自从任职校官后许多事情由不得自己。每逢节日聚会迎来送往,都要听从安排。在校官任上,每天要早起晚归监督学务,工作辛苦可想而知。那可不是人们想象的校官比较安逸,相比较而言秀才压力少许多。

其四

校官视中书,清苦粗可拟。

中书翔云霄,校官落泥滓。

我昔轮入直,月中两三耳。

一自改官后,登场傀儡似。

岁时有迎谒,勉从诸君子。

朔望习故常,鸡鸣披衣起。

人言校官逸,校官劳若此。

不若作秀才,日出尚拥被。

其五讲的是,管世骏家里藏四书五经达一万七千卷,他从九峰书院开始到杭州诂经精舍到严州,研究经学时间达二十多年,一直当作兴趣爱好而不知疲倦。寒冬腊月放假时就依然在双峰书院穷经研学,每天闭门谢绝应酬,在书卷里对话古人,心生共鸣。只是双峰书院中经训楼藏经史百家书居多,那是为众多学子开放借阅的,而此时却没人去阅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被虫蛀。由于新学堂办学兴起,管世骏以经学造士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冲突,许多学子不愿意深入四书五经研读了,这难免让他心生惆怅而发生感叹。

其五

家藏四部书,一万七千卷。

研经廿载馀,癖嗜不知倦。

客腊抱寒毡,高卧双峰院。

闭门谢酬酢,日与古人见。

怪底经训楼,储书饷时彦。

无人肯一观,适供蠹鱼馔。

其六写的是诗人的寡母这个时候年龄已经66岁,自己却无法在她身旁敬孝服侍,这里用了“老莱娱亲”的故事,写出了自己心里的希冀,希望自己能早点孝敬母亲、迎养母亲,这里用了古代“乌私”的典故。

其六

堂上有慈亲,今届六十六。

所恨在他乡,不得供蔬菽。

老莱垂白年,娱亲舞彩服。

彩服温若春,冷官衣无燠。

何日遂乌私,板舆待汤沐。

四、整理汇编荼簃文集

十几年的学宦生涯中,他将所作《严州学舍书感》8首、《荼簃别业》2首、《读史杂咏》4首等诗文汇集成《荼簃存草》4卷。其中《荼簃初稿》2卷,内容涵盖“序、传、记、铭、论、赞”等多种文体,其中说经文章占了一半。行文旁征博引,描写叙述到位,条理清晰。他曾说:“古文一道,非易言矣!必从容乎道德之途,游息乎诗书之府,而又熟于《左》《国》以来相承之义法,神明而变化之,而后发之于文,如张五都之肆,足以应万众之求,如驭轻车骏马于平原狂野之中,而不失其步骤。”

光绪己酉(1909)三月,管世骏的恩师张濬读了他的诗集后,写下了《书<荼簃吟草>后》跋文,文末写道:“管生德舆从予游,好吟诗而未尝闻余之论诗。一日窥其案,则诗已裒然成集矣!窃默验德舆之为人,则与诗中之情事不似也。因书其后以告德舆,德舆以为然否?”

宣统二年(1910)秋,林丙恭通读了《荼簃初稿》后,作了《荼簃初稿·序》,文中称赞“昔韩退之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今德舆之文,非六经之法言不称,非六经之疑义不决,折衷百家,有功后学,所谓吐词为经,沛然浩然而登作者之堂,德舆有焉。”

五、生于诗礼传孝之家

管世骏,字德舆,又字德夫,咸丰辛酉(1861)三月生于黄岩镇东乡(江口)唐家岙。管世骏父亲管名簥(字韵甫),道光丁酉(1837)出生,7岁(1843)时父亲去世,全力孝敬寡母。从小笃学励行,工诗能文。妻子顾氏从小温婉柔顺,学习《礼记》明《诗经》,岳父顾广粲非常喜欢她,挑选女婿的要求很高,直到在她23岁时嫁给他。

管名簥博学多才,青年时期刻苦学习导致吐血病,放弃了科举考试。从此在家开学馆授徒讲学,教人以孝为本,以《孝经》作为蒙读范本,菽水承欢在家的寡母。平时博采旧说,著成《孝经古今注》上下2卷。

同治庚午(1870),管世骏祖母去世,父亲因守丧而哀毁骨立。由于设置灵堂奠祭,前来凭吊的亲朋好友盈门,父亲带病逐一拜谢,从而病情加重,一病不起。病亡垂危时给母亲留下遗嘱:“吾家累世书香,吾读书未究所志而殁,汝其训子成名,以践吾志,吾无憾矣!”此时管世骏12岁,弟弟平畴、平修分别9岁、5岁。

管世骏幼承家学,天资聪颖,从小擅长作诗,10岁时作了一首七绝《新竹》:“春笋生时雪未消,炼成劲节与清标。全身甲胄今才脱,便觉青青上碧霄。”有识之士读了此诗,曾说这个孩子终将成就不凡。到了外出读书的年龄,母亲因为没钱供他上学不惜典当了她的衣物,将所得钱财买作礼物拜见老师。许多个夜晚,陪着他挑灯夜读直到深夜,母亲纺织的机杼声和他的读书声交替,从他家陋室里传出来。这可与古代“陶母截发”“柳母丸熊”的教子典故,有过之而无不及。

六、求学九峰、诂经精舍

管世骏17岁成为诸生后,跟从九峰书院书院山长“浙东经师”张濬游学,攻读汉史、古文辞、训诂、经史、义理之学。因九峰精舍“专以经学词章课士”,从而博览群书,开始词章考据,学业大进。同时积极请教王棻、王咏霓两位先生,年纪20岁就将《春秋彤管录》订正补遗多处。他还与王舟瑶、喻长霖、章梫、黄方庆、江青、陈瑞畴、孙泂等同学形成社团,相互砥砺学习,学识得到长足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管世骏与符月桥、太平(今温岭)林丙恭三人光绪壬午(1882)订交,相互剪烛论文达一年,节衣缩食不觉辛苦。每当有诗文完成,互相激赏,欢呼达旦,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管世骏学有经法,行文粹美。后来知遇光绪乙酉(1885)担任浙江学政的瞿鸿禨,被选取到杭州诂经精舍学习,因为经学功底扎实,受著名学者俞樾山长激赏,得到悉心指点。多年后,当黄方庆英年早逝,他作了一首《哀黄瑴成(方庆)》长诗哀悼,诗中写到“比年讲习九子峰,他山攻玉资砻砥。西湖两载怀同游,善化动色德清喜。”即指这段往事。

戊子(1888),管世骏成为优贡生,随后考取举人。己丑(1889)三月,管世骏入京参加礼部会试,可惜当年没有考取进士。管世骏同窗好友林丙恭曾作一首《送管德舆会试》长诗,全诗写得情真意切,寄托了良好的祝愿,是管世骏学海生涯的一个有力见证。

管世骏考取进士到达京城后,林丙恭却还在杭州诂经精舍就读,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住诂经精舍口占》七绝一首。颔联写到“二三知己飞腾去”,指的是管世骏、孙泂都已经中进士,王舟瑶也已得优贡,三人都已北上到京城任职,而他却无缘登第,只得继续研修。

七、内阁中书学宦生涯

管世骏托朱谦转交给王舟瑶手札

光绪壬辰(1892),管世骏考取进士,朝廷授予他内阁中书。管世骏在内阁中书职位上,受命起草文件,千言立就,并为名公大臣作了很多碑版记序文章。癸巳(1893),随同瞿学政到四川校阅试卷,途中饱览剑阁栈道名胜古迹,于是意气风发,思如泉涌,即兴写了许多情感纵横恣肆好文章。如《蜀行夜闻滩声》《过巫山十二峰》2首诗歌,正是这个时期所作。

蜀行夜闻滩声

清·管世骏

七千里外音书绝,四十日中风雨摧。

正是愁人眠不得,滩声渐近枕边来。

过巫山十二峰

清·管世骏

十二巫峰锁不开,朝云何处问阳台。

游仙未证瑶姬梦,作赋空怀宋玉才。

山色依然春欲笑,江声底事夜还哀。

词人一去风流歇,千载悠悠我独来。

随后,管世骏又跟从瞿学政到江苏任幕僚达一年多时间,后来改任严州任府学教授长达十年之久。

八、回归故里著书立说

在宣统二年(1910)秋,管世骏在上海街上游玩,因为高度近视没有避让疾驰而来的马车,受伤入院治疗,好在很快痊愈。于是,与从京城返回上海见面的同窗好友林丙恭一起,乘着轮船从上海回到海门(今椒江),再辗转到永宁山丫髻岩下唐家岙故里。

管世骏回到老家唐家岙后,对家中房屋进行改造了一番。三合院坐西朝东,背靠永宁山依山而建,南北两侧建了辅房,貌似凤翼。一条南北走向的溪涧流过台门前,为整座院落平添几分灵气。

回归故里第二年,发生了辛亥(1911)革命,清政府被推翻。从此他不再复出,着力台州乡邦文献。平时只在家里著书、吟诵诗文,三两好友交游为乐。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同窗好友王舟瑶、杨晨、章梫、林丙恭等是平时联系最多的几位。

这时,王舟瑶也回归故里。癸丑(1913),在黄岩天长街一处废营处新建了“后凋草堂”,并作《后凋草堂落成四首》,一时之间全国各地故交诗词奉和不断,其中就有管世骏《奉次玫伯同年后凋草堂落成韵》墨迹传世。全诗对王舟瑶选址“清献书院”清献祠旁,建成后凋草堂由瞿鸿禨题匾,从此广搜地方文献,传承乡邦文化给予高度赞扬。现在,即使读《怀玫伯同年》七言古诗,也可知晓两人在国变后岁寒同心,全力传承黄岩文化的初衷。

怀玫伯同年

民国·管世骏

蒐萝文献此心同,一别游踪类转蓬。

与尔岁寒盟共守,青毡草帽两家风。

这一年,林丙恭作了《管德舆舍人以诗见示,依韵奉和》七律,颔联即可浮现管世骏晚年在家著书吟诵的声影。尾联“卅年琴外寻吾契”写到两位同窗30多年相知相契,诗酒唱和依旧。

管德舆舍人以诗见示,依韵奉和

民国·林丙恭

好景难逢天意悭,送春风雨卧相关。

著书寂寂穷愁事,行路栖栖客子颜。

百日不随朋辈尽,青山几见俗人闲。

卅年琴外寻吾契,只在微吟薄醉间。

在著书立说、整理乡邦文献之外,他常和几位诗友同好饮酒赋诗,吟诵佳句,醉老湖山。黄岩南乡鉴洋湖有他同窗好友杨晨的寄傲轩,他们每年上巳节相聚一起,仿照晋代王羲之兰亭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每年重阳佳节,也相聚一起泛舟吟诵,度过了一段恬淡优雅时光。

王舟瑶在《与辅周、德舆约今日赴鉴湖修禊沮雨未果,作此柬之,并寄定叟、梅卿、舜甫诸君》写到“皋帽同来管幼安”,因管世骏撰有《汉管处士(幼安)年谱》而用典。第二天王舟瑶又作了一首《次日果晴,偕辅周同赴,与湖社诸君步修禊事》长诗,诗中“只嫌佳客少二人,兴公赋笔辽东帽。”二人指孙公达、管世骏。杨晨作《戊午阳月生辰自述》七绝8首,管世骏也作了8首和诗,在第五首中写到“当时我亦严州客”,指他任职严州府学教授时的官宦时光。

管世骏撰《汉管处士(幼安)年谱》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管世骏曾租房居住黄岩城南,每天去九峰名山阁全力投入乡邦文献研究,遇到有关故乡掌故就动手摘录加以考证。温岭戚学标所著《台州外书》;王棻、王咏霓所纂修《光绪黄岩志》《黄岩集》,被人们奉为圭臬用作查考,管世骏广征详考,选取其中错误之处加以订正。编写《台州外书》订3卷,共订正280余条;编写《光绪黄岩志》《黄岩集》订2卷,共改正122篇。

另外,他还仿照宋代林表民《天台集别编》范例,编纂《黄岩集别编》24卷,用来补充《黄岩集》遗漏之处。搜集宋代到明代的黄岩乡贤共170余家,编辑为《黄岩遗集》若干卷,又编辑《宋元明县人诗》近百家,以及《平耕堂经说》4卷。另外,还和王舟瑶一起编纂《台州府志》黄岩卷。

王舟瑶曾高度赞扬他:“其学深于经,兼综群籍,博览多通,尤留心乡邦文献。子庄(王棻)、子常(王咏霓)两先生所修《黄岩志》《黄岩集》号称精博,德舆广征条辨,为《邑乘管窥》二卷以订其误,为《黄岩别编》二十四卷,以补其遗。”

九、留得英名长存世间

管世骏于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去世,享年59岁,安葬在唐家岙隔壁村东岙村(现东魁村),章梫亲自为他书写碑记,碑文内容:“清光绪壬辰科进士,钦点内阁中书、授严州府学教授管公德舆偕德配朱恭人之墓”。朱恭人即司厅巷朱縵云女儿,朱縵云膝下无子,只有2个女儿。兄长遇难后留下孤儿朱谦(举人),朱縵云视如己出培养他成人,朱谦娶妻王彦威幼妹,长子朱劼成(进士)娶妻张濬女儿,也是黄岩近代历史文化名人。

钦点内阁中书授严州府学教授管世骏之墓

民国八年(1919),管世骏同窗好友王舟瑶在悲伤之余,作了《哭管德舆同年四首》七律,回顾他的学宦人生,对他深深哀悼。民国九年(1920),王舟瑶又来到唐家岙祭拜管世骏,作了《冒雪至唐家岙吊德舆同年》七律1首,尤其是颔联写道:“家有好山堪入画,人如过客不长留。”表达了深深的哀叹和缅怀之情。

冒雪至唐家岙吊德舆同年

民国 ·王舟瑶

北风吹雪上羊裘,重访黄垆感旧游。

家有好山堪入画,人如过客不长留。

风流阒寂今何往,纂著丛残我欲搜。

囊底遗金差自足,生前何苦学黔娄。

民国七年(1926)春,章梫帮助管世骏完成遗愿,刊行管氏先祖《汉管处士(幼安)年谱》1卷。曹广桢题签《管处士年谱》,吴兴刘承幹参校并作一序(1926),管世骏光绪丙申(1896)自序为二序。

管世骏膝下4个儿子,长子管之楫任州地方审判厅推事,二子管之辙任温岭地方法院推事,三子管之枚,四子管之彬。长孙管彦文,国立劳动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第二个孙子管彦武民国时期任军政部第三会计分处上校科长。第三个孙子名管彦彬。

江口唐家岙现存管世骏故居,是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历史建筑。

(作者简介:黄伟,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政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