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建德文史 | 百年流芳金忠汉

发布日期:2024-07-23来源:建德市字号:[ ]

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了人生传奇;他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了生前生后名。他坚持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坚持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这,就是金忠汉先生留给我们永远的记忆。

上篇:办烟厂商界留名

金忠汉生于1908年12月2日,祖籍义乌。五岁读私塾,七岁随父母迁居建德三都,入三都小学读书。十二岁时,因家贫辍学,遂到建德乾潭震元堂药店当学徒,十六岁转义乌县魏立盛药房做店员。二十岁那年,祖父去世,金忠汉返回三都,辅助祖母做杂货生意。二十五岁,由三都小学校长举荐,赴两浙盐税管理机构任事务工作。

1941年,金忠汉的祖母病故,他辞去了两浙盐税管理机构的工作,返回三都,筹集了五十担大米的资本,开办了黄烟店,店名叫“金源昌”,此时三都已有两家黄烟店,竞争相当激烈。

当时的平民百姓都以吸黄烟为主,但吸黄烟要带烟筒,干活、做事都不方便。那些稍有体面的人,则认为黄烟不够气派。因此,烟卷市场日渐成熟。但当时战事频频,烽烟遍地,因交通不畅,外地烟和洋烟无法运进来。金忠汉看准这一时机,率先在在经营黄烟的同时兼做土烟生意。土制烟卷具有携带、吸用方便,价格低廉等双重优势,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十分畅销。“金源昌”随着土烟的畅销而闻声在外,黄烟生意也随之兴旺起来,稳固了“金源昌”的基础。

1942年6月,日军侵占建德梅城,众店家纷纷歇业,带着铺盖、箱子等生活用品外出躲避逃难。金忠汉逃难时却置生活用品于不顾,而是雇佣劳力千方百计将生产工具和原料等转移到马宅村,照常生产经营。在日军占领梅城的两个月里,梅城各烟店都不敢再经营,有的烟店因原料被抢、遭窃等无法经营,而“金源昌”烟店却保持正常经营,城乡各地的小贩都到“金源昌”进货,因而金源昌的生意十分兴隆。7月间,日军退守兰溪,渐次恢复营业的各烟店苦于原料短缺,采购困难,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王大成烟店派赴江西广丰购买烟叶的两名伙计,在途中遭土匪杀害。消息一传开,各烟店都不敢外出购原料,烟叶原料几乎断档。金忠汉冒着危险,带着13名身强力壮的挑夫,不顾路途坎坷,将13担咸盐贩往江西,又从江西贩运了13担烟叶回建德。他们出发赴江西时,建德每斤烟叶的市场价是法币24元,等他们回到建德,每斤烟叶的市场价已经涨到64元。加之三都镇上原有的两家烟店,因无原料而停工,独金源昌烟店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仅1941至1943年的两年间,金忠汉赚了8万元法币,市值约合500多担大米,金源昌烟店迅速发展成为拥有雇员十余人,成为建德唯一的一家小型手工卷烟店。

1943年7月,金忠汉把烟店迁址到梅城正大街。当时梅城有6家黄烟店,其中王大成、苏泰丰、义大昌三家是著名老店。鉴于当时梅城虽有60多家杂货香烟店,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土烟加工,且外地烟和洋烟的价格过高的形势,金忠汉将金源昌迁址梅城后,以做土香烟为主,更讲究质量,在三都仍然维持一个店面继续营业,作为万一竞争失利后的退守余地。迁入梅城之前,金忠汉加快生产了一批土烟,准备待梅城新店开业之后销售。

进城的前几天,连降大雨,江水一直漫到三都,烟店的那些笨重工具、原料等,在店门口就可以直接搬上船运往梅城,免去了五华里旱路的人力搬运,节省了一大半运费。金忠汉将此看作是神来之助的吉兆,更增添了他的信心。果然,梅城新店一开张营业,各烟摊纷纷前来购买土香烟,仅半天时间,金源昌的土香烟就遍布了梅城各烟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为金源昌做烟卷的女工由10人增至20余人,刨烟工和店员也有所增加。金忠汉及时扩弃了分支机构,在梅城开设了两厂一店,即:金源昌卷烟厂、织毛巾厂和黄烟店,并逐步增设了上海采购点、杭州运输行,广丰、新邑、浦江三个烟叶采购站,设东区三都镇、西区洋溪镇、淳安港口镇、淳安、金华等五个分销处。至此,金忠汉生产的“双金钟”牌卷烟,拥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物价大幅度下跌,桐庐、浦江、宁国等地的烟叶都运来梅城销售,价格也一天比一天便宜,但别的店家觉得价格还要跌,不敢购进。金忠汉根据自己的经验,调集所有资金,大量收购廉价烟叶,并将收购来的烟叶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筹措资金,前后共收购了400多担烟叶。时隔不久,烟价大幅度上涨,就这一笔生意,他又获得了200多担烟叶的巨额利润。有了资金,金忠汉把手工卷烟店改为机制卷烟厂,以生产“双金钟”、“金猫”牌香烟为主,产品畅销淳安、遂安等地。

用了6年时间,金忠汉将原本是一个夫妻小店创办成一座初具规模、自备发电的机制卷烟厂,在他的创业生涯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1949年5月5日,建德解放,人民政权成立。1951年,金忠汉的“金源昌烟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建德烟厂。1956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规定,实行卷烟行业的调整撤并,全省只保留杭州、宁波两家烟厂,建德烟厂由此并入杭州利群烟厂,原厂的工人部分去杭州利群烟厂工作,其余由当地政府安排转业。

自此,承载着金忠汉全部心血的“金源昌”汇入浩浩烟海,成为历史。

下篇:行善事民间留芳

在金忠汉的心里,钱是一种工具,他用这个工具去做了许多好事,为许多人送去了福泽。

在旧社会,建德是个缺粮的山区,粮食大都掌握在地主和粮店老板的手中。黑心的粮店老板囤积居奇,高价出售,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到寒冬腊月,粮食更为紧张。为了让百姓能买到平价米,金忠汉告之金源昌各分销处,香烟出售后多调些粮食运回梅城,基本上保证了梅城市场上每天平均有一、二十担平价大米和玉米出售。为了防止二道贩子抢购平价粮食,他采用了独特的销售方法:每次购买量不能超出10斤。买10斤每斤一角,买9斤每斤9分,买8斤每斤8分,以此类推。每逢年过节,金忠汉印制米票,发放给农村和城镇的特困户,每张米票免费供应大米十斤、二十斤或三十斤不等,特殊困难的人家可领取二张米票。这一善举,金忠汉坚持了好几年。

金忠汉幼学家贫失学,12岁到药店当学徒,深知读书少的痛苦。因此,当他的烟厂有了资金积累时,他有了创办学校的念头。当时梅城有许多适龄儿童读不起书,特别一些船民的儿女是居住在黄埔街一带的外地人。为了让穷人的孩子也能有书读,1947年,金忠汉独资创办了私立八婺小学。

八婺小学设在梅城小南门外的金华会馆里。为了适应教学,对原房屋进行了整修,扩建了教室,购置了桌椅板凳和教学用具,把会馆前面约200平方米的义塚平整为操场。学校设了六个班级,聘请了9个老师,工友1人。老师由学校供给膳食,每月薪金按老秤200斤大米折算,另外发大衣一件,金星钢笔一支。这在当时来说,待遇比一般的公立教师优厚,所以学校的老师都能安心工作,认真教学,学校办得颇有起色。

八婺小学办起来以后,当地适龄儿童免费入学,家庭困难的学生由学校免费提供书本和作业薄。家庭特别困难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享受由学校供给的膳食奖励。当时梅城东门街有个学生名叫王小春,学习成绩很好,再读一学期就可毕业了,因生活困难,其父要他辍学回家帮着种菜。金忠汉去王小春家家访,动员王小春继续回校学习,并由学校提供一日三餐。在金忠汉的努力下,王小春重新回到学校,毕业时考出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学校奖励给他一套衣裤布料。还有,严东关有个姓金的居民,以拉黄包车为生,他的两个儿子都失学在家。金忠汉得知以后,专程到金家动员,让金家的两个儿子来校念书,由学校供饭。新中国成立以后,金家的两个儿子很快就有了工作,金家父子曾专程登门感谢金忠汉,他们说如果没有金忠汉,没有八婺小学,他们就没有书读,如果他们没有文化,找工作就不会那么容易。

1949年秋,梅城另一所私立小学因无钱为继而停办,金忠汉便将那所学校并入八婺小学。缘于八婺小学的校址太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金忠汉将那所小学的校舍进行了修整,将八婺小学整体迁入,增设了14个班级,聘用教师21人。虽然学校规模大了一倍,学校依然奉行学生免费入学的宗旨。至1951年金源昌烟厂公私合营时,金忠汉义务办学支出的款项达到二千八百多担大米。直到金源昌实行公私合营后,八婺小学的经营支出才由地方上各大商店筹集,至1953年,八婺小学改为公办小学。

金忠汉的爱国之情、惜民之情随处可见。1947年冬,地下党员张希春同志被逮捕,金忠汉多处奔走,历时一年余,耗资二亿余法币,将其营救出狱。五十年代初,外省受灾严重,政府号召捐衣捐粮,金忠汉带头捐粮200担、寒衣500件。抗美援朝时,金忠汉倾其所有,将黄金一斤、银元若干、12000枚铜板及几只锡腊台一并抬到银行献给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梅城长期作为县政府驻地,办公场所不够用,金忠汉将自家住房无偿借给政府使用,自己十余口家小另行租房居住几十年。

自解放以来,金忠汉先后担任县人民代表、省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主委、杭州市工商联常委、省工商联执委等职。

晚年的金忠汉依然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政议政,对城镇建设、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文化生活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议案、提案、建议和意见。

1998年8月25日凌晨4时,金忠汉无疾而终,享年91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