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严州府属包含建德等六县,严州虽为一政治区之名,但就地文水奇观之,实可自成一地理区域。建德、淳安二县位于钱塘江支流江沿岸,遂安濒遂安溪,寿昌濒艾溪,均为徽江南面支流,分水在钱塘江支流天目溪沿岸,桐庐当天目溪入江处。浙江省大部分为丘陵地带,丘陵地又可分为二类,一曰雄伟丘陵地,一曰成熟丘陵地,前者在地文上属于壮年前期,后者属于壮年后期。雄伟丘陵地之特色,即山高而水清,多峡谷探险,少平地宽裕,广大的盆地更不可得见,严州即为此类地形之代表。旧金华、衢州二府属,有以兰西为中心之广大盆地,豁然开朗,名曰金衢盆地,虽在万山之中,颇称富饶。即在徽江上流之旧徽州府属亦尚有局部盆地,即歙县、黟县、休甯间三角形之平地。独严州举目皆山,颇显宽裕,故在浙江省内最称瘠苦。
严州境内有平行山脉两条,走向自西南而东北,与钱塘江流向同,徽江与天目溪则与山脉互成斜角,峭壁夹峙,横截而出,溪滩急湍,上水为艰,一日千里岗山脉,沿钱塘江西岸,纵贯严属诸县,起开化县华埠,直达杭州为西湖南北高峰,长七百里,高度自一千公尺至一千三四百公尺。一曰昱岭山脉,为浙皖二省南段界山,杭徽公路所经过之玉岭,高度仅五百公尺,但此山脉高峰多达一千五百公尺以上。严属诸山构成之岩石,大抵为坚密之砂岩与石英岩,火成岩类有流纹岩与花岗岩,流纹岩分布尤广。以上各种岩石,抵抗风化之力皆甚强,故严州可称为真正之山乡。
旧志称严州山居八田居二,农业多赖梯田,因平地缺乏,民意不足自给,据浙江省政府统计,平常年份全省各县米粮不够之数额,建德为百分之四十,淳安为百分之四十五,遂安为百分之五十二,其不敷之额,都由金华、衢州、嘉兴、苏州等处接济。严州出口货大都为林产品,如桐油桕油漆及茶叶等。巨大木材多经砍伐,目前所产以柴炭居多,闻姚余海盐一带煮盐燃料,仰给於此。故严州经济上最重要的问题,即为如何发展造林事业,及利用林业副产品问题,茶叶,植物油二项尤可注意。本区矿业亦未发达,建德县西铜官村铁矿曾经勘查,谓值得小规模经营。淳安县东茶园镇,背山面江,流纹岩开采颇甚,俗称茶园石,乃浙西一带主要建筑材料。

以大体而论,严州人恐为全浙最瘠苦的人民,在明代尚有火葬的风俗,但人文程度并不如想象中的穷陋。如淳安城内有状元坊四,其他五县亦均会产生状元。建德城内之三元坊係明商辂(淳安人)所建,商氏乡会廷试皆第一,后来成为一著名政治家。状元固不足以代表学术上与事业上的造就。但观府志所载两宋以来严州府属进士题名录,可以证明本区教育实相当发达。淳安附近徽江河谷较为开展,人文之成为六县之冠。
考严州人文发达之原因有三:一则山水明秀,范文正公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古称严陵山水甲天下,有“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峯”之语。爱慕风景者,流寓於此颇不乏人,因选择作用,民族多含优秀分子。第二,南宋建都杭州,历百余年,严郡与杭毗邻,影响之大可不待言。第三,杭州建都时,严州为西南孔道所经,有八省通衢之称。凡皖赣闽湘两广云贵诸省欲赴杭州者,皆由钱塘江沿流而下。陆路交通,自杭州经桐庐至建德,绕乌龙山背出自沙渡,入寿昌逾梅嶺(在县南四十里)至常山。严州境内之梅嶺从前几与广东之梅嶺齐名。乾隆时英国大使马加特尼由广州赴北平,独取道於钱塘江。
自海运兴起以后,钱塘江水运所及之范围以较前缩小。浙赣铁路之路线本拟循钱塘江西岸,经过建德,即南宋时代之驿道,后因工程较难,兼以金衢一带较为富庶,乃改沿东岸而行,严州商业颇受影响。杭徽公路开通后,徽江航运亦见衰落。但将来交通干线之计划,亦有足以辅助本区之发展者。计划中之京粤铁道,曾经勘测,其路缐沿由屯溪沿徽江至淳安附近渡江(铁桥长二百公尺),经遂安至开化。如果由建德修筑支路,西接淳安,东连兰西,则联络二大干线,可谓取之左右逢其源。加以今后公路四达,亦非旧日驿道之比。是则严州经济的发达,仍是饶有希望。

严州意即严子陵州,地以人重,犹美国首都之纪念华盛顿。严子陵先生之事迹,后汉书有一段极生动的写描。严光字子陵,今浙江余姚县人,西汉末年在长安太学游学,极有声誉,光武帝当初也是大学生,对他极为崇拜。及帝即位,先生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帝到处派人物色,后接报告,称一男子披羊皮袄在富春江上钓鱼,帝疑心就是他,请了三次,方到洛阳,住在军部裡,司徒侯霸遣人奏书,光回他一便条,说阿谀顺旨是要不得的。侯霸送给光武帝看,帝答曰,老朋友脾气又发作了。帝亲自去看他,先生方睡着,帝抚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先生仍睡着不起,许久张目熟视曰:我没有政治兴趣,何能勉强。帝叹息良久而去。又请先生入宫,话旧叙欢,同床共睡,先生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克星犯御座,帝笑曰,没有事,我与老友严子陵同睡耳。先生终于不肯做官,归耕富春山,后人名其地为严陵濑,一名千里瀧 ,即流纹岩所成美丽的峡谷(峡谷长十九公里)。
诸君听了这段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以为严先生不过是一位高士,对於民族文化究有什么特殊贡献呢?鄙人以为先生虽是隐士,但他的精神是积极而非消极的。大家都知道不抵抗主义和不合作主义精神根本不同。孟子称赞大丈夫,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这是不合作主义的解释,严先生所代表的便是此种精神。当西汉末叶,张禹孔光之流,皆一代名儒,缄默固寵,酿成王氏之祸,至杨子云与荀卿齐名,甘心为莽大夫而不止,先生想挽回此颓风,故坚卧不起,使天下知有天子不能臣之人。东汉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注重名节砥砺人格的时代,推其原始,实有先生高风亮节,首为提倡,故范文正公称先生大有功於名教。诸君试想目前卫国的傀儡裡,居然有中国所谓名士,真是莫大的耻辱。青年们当自勉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的大丈夫,这是我们过钓台时所引起深刻的感想。

钓台高约一百公尺,下雪上平,俯临江流,其东西两台,西台即谢皋羽(翱)先生痛苦处,先生亦一代高人,且为中国抗敌精神的典型。宋亡后,文天祥在福建延平开府,先生家居浦城,率民兵数百人附之,任为参军。及天祥被执北上,先生奔走两浙间,闻天祥殉国,乃於钓台设主祭之,奇石悲歌,唤起国魂,与民族并寿的西台痛哭记,即作物此时,卒葬钓台下。钓台对岸有白云园,为唐代诗人方雄飞隐居之所,范文正公诗有云;“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方氏子孙因建清芬阁。严方谢三氏合称为钓台三先生,与建德三先生同为严州历史上的光辉。
建德三先生即范文正公与张南轩、吕东莱。范仲淹苏州人,明道二年(一○三三)出为严州太守,建龙山书院(以乌龙山而名),宏奖学风,后人思其遗爱,城内外有思范堂、思范阁之建筑。张栻四川广汉人,南宋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来知州事,以教育为先务,适同时金华吕祖谦为郡博士,士由远方负笈者极一时之盛。建德有三先生祠,范公居中,左张右吕。我们於此有一感想,即中国乃中国人共有的中国,凡一地方最可纪念的人物,不必即产于本地,凡居住严州而有功於严州者,均不妨称为严州人。因此我们暂迁建德,不当有做客他乡之感。昔南宋绍兴六年(一一三六)胡寅知严州,其父文定公仔衡山抵书曰:“汝在桐江一年矣,……宜日勤一日,思远大置业。”朱同学初到建德,即办一民众夜校,此事虽小,但与三先生的精神是一致的,实在令人欣慰。
在严州所产生的最大的著述,当推袁枢通鑑记事本末。是一部读史者常备的参考书。袁枢字机仲,原籍福建,乾道九年(一一七三)为严州教授(犹今中学教员),因家桐庐,故亦为严州人。此书原版存於严州府学,各地都有翻刻本。袁氏在杭州大学时代,与江西杨万里齐名,此书有杨氏之序,吕东莱与朱子之跋。朱子称其错综温公之书,自汉以来未始有也,几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皆曲有深意,史称袁枢在孝宗淳熙朝最为谏诤名臣,其奏议甚多,议论坚正,奉节凛然。前清末年,桐庐有一位袁昶,亦以直言著。庚子之乱,天津既陷,北京震动,义和团攻使馆不下,袁昶及许景澄(嘉兴人)三次联名上疏,抗言拳匪宜剿,使馆医保,乃当局误国,反以莠言乱政之罪诛许、袁诸氏,世称庚子死节五大臣,二位袁先生都是杰出的严州人,真无愧严先生所遗传的节操。

国史与地方史的区别,国史仅存大纲,详情细节则见于地方史。我们已读国史,明晰历史上的主要潮流,再来读地方史,好比是横塘纵浦与江流息息相应。例如宋代理学最盛,我们对於严州的宋代史,便应注意理学家的消息。宋时除龙山书院外,瀛山书院与石峡书院都很有名,前者在遂安西北四十里,后者在淳安县治北五里。朱子与遂安詹仪之友善,会论道於瀛山,其往来书札,詹氏子孙宝之。北宋神宗、哲宗二朝,此书院中成进士者至十八人,学风称盛。淳安方逢辰(状元)、逢振兄弟,讲学於石峡书院,以程朱之学淑其徒。宋亡坚卧不起,文天祥会寄书於逢辰,谓:“譬诸草木,臭味宝同。”严州学者,虽不能如四明、金华、永嘉诸地自成学派,但其讲学的效果,对於明初金华诸先生实有相当影响。桐江风景有瑰奇特傑之观,潇洒清绝之气,山川与思想人物的关系,在青溪先生诗集(徽江古名青溪)保存着许多史料。唐如昌黎韩氏,宋如龟山慈湖,明如阳明白沙,在严州皆有其及门弟子,兹不备述。
严州在国防上称为两浙的襟喉,杭州的屏障,徽江流域古称山越,开发很迟,至东汉末年,贺启(绍兴人)平顶山越,方置郡县,严属六一,除分水起于唐代,余皆係孙吴时所设,故后人对于贺公极为崇仰。当初州治在今淳安,唐神功元年(六九七)徙今建德。宋代徽州为军事重镇。太宗、高宗、度宗三帝,即位前皆会领严州军事,故称三朝潜藩。北宋末年方腊之乱,以淳安县西七十里之威平洞为巢穴,破五十二县,戕居民二百余万,杭州纵火六日,东南大震,韩世忠移北伐之师以讨平之。严州本称睦州,至是始改今名。明太祖平浙江,由昌化进至淳安,取严州,然后克桐庐、富阳下杭州,会文正公进兵浙东,亦由祁门道出建德。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之扰,严州告警,城楼遇夜张灯,当时伊海防者,谓七里瀧一带渔民,生长波涛之中,熟悉水陆路径,率皆壮丁,应加训练,俾稍有警报,声息相闻。此虽旧事,至今犹可注意。近年浙省公路建筑,尚多注意干线,其实支路亦有战略价值。例如沿天目溪筑支路,自桐庐经分水至于潜,则可联络杭徽公路。明初用兵由昌化出淳安,在平时不慎注意的间道,用之而收奇效,即其明证。土地利用是多方面的,如耕地虽然缺乏,而风景特别佳丽。山径虽然荒僻,而地势至为险要。一隅之得失,往往足以牵动全局,所谓尺土寸地不能让人者,其意义即在于是。

晚年张其昀
作者:张其昀(1901年-1985),字晓峰,浙江鄞县(今鄞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191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1923年张其昀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哈佛大学等单位任职。张其昀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等,著有《本国地理》、《政治地理学》、《中华五千年史》。本文系作者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浙江大学纪念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