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建德文史 | 建德江究竟在哪儿

发布日期:2024-08-07来源:建德市字号:[ ]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宿建德江》。

此诗浅近平易,吟之低回婉转,景色历历在目。放眼远眺,天低于树,平野旷阔;水中明月依人,晶莹清澈。暮色中的建德江,是如此的幽美、静谥,虽略嫌冷寂,却也惹人清赏。荒郊旷野,本来人迹稀少,江天夜月,却又勾起无限情思。

《宿建德江》流传千载,那么这“江”究竟在何处?古今选注家都没有讲清楚。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刻本《唐诗三百首补注》,在这首诗题下的注是:“《一统志》:严州府建德县有新安江,又有东阳江。”建德江呢?没有提及。1957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对“建德江”作了如下注析:“建德,今浙江建德县。江,指钱塘江自衢县至建德一段,又称信安江。”这里不仅把建德江分开作注,而信安江又被延伸到建德。衢县,晋代称信安,金溪与文溪在衢县合流,始称信安江,其流止于兰溪县城南与东阳江汇合处。从兰溪流到建德三江口这一段,称为兰江(亦叫兰溪),不是信安江。1981年出版的《唐代绝句精华》,对这首诗也是依前人旧注。即使生在建德,家居建德三河乡的“绩学士”章燮,他在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所作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对家乡的这条江,也没有注疏明白。

去年,笔者在参与选编《新安江历代诗选》时,在旧《建德县志》上看到这样一条记载:“胥口,在城(指建德梅城,古为州治)东北三十里。”清人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胥口溪,府(指梅城)东二十里,自胥岭发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达于江。(‘逆流十里’,疑为衍文)亦谓之胥口江,亦谓之建德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记与上述相同。

胥口溪,发源并非胥岭,是由建德的大源汇合桐庐的天津源而成,溪名却得之于胥村。《严州图经》:“地名胥村,故以名水。”古之胥村,即今建德市乾潭镇大畈村。相传战国时伍子胥避楚难至此,后因名之。这条溪流至胥口入于江,江水涨时,船只自胥口逆流十里可至胥村。诸书所载,古时候胥口溪为“建德江”,就是指这一溪流。

孟浩然“宿”的建德江,是不是指胥口溪呢?诗人舟泊之处,收入眼帘的是“野旷天低树”,而胥口至古胥村这一段,河道狭窄、山峰夹峙,其山水特点仿佛被称之为小三峡的七里泷。扑面皆山,半夜见月,既无旷野,怎觉天低?孟诗人泊舟之“烟渚”,当然不是这里。

建德是一座古城,置县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中(公元700年)为州治,城筑在新安江(徽港)与兰江(婺港)汇合处,而这二条江正是浙江之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浙江条说:浙江,古浙水,上有二源,合于建德县东南,向东北流,始称浙江。又说:“自此(指二江汇合处的三江口)以下,流过桐庐曰桐江,过富阳曰富春江,至萧山合钱清江,东北流至杭县东南,则曰钱塘江。”

江河之名,古有以特点名之。如黄河,古时称河,后人因其多夹泥沙而色黄,因称之为黄河。浙江,“以其多曲折,故称浙江。其曲折之形如之字,故又曰之江。”再如兰江,则因“岸多兰芷,故名。”也有以流经地域名之,前所引“地名胥村,故以名水”即是。而桐江不仅是流经桐庐,另一说是“合桐溪(即横港)而称桐江。”因此说,新安江与兰江在建德县境内合流,成为浙江之源,流至建德江口,合建德江流至桐庐止,当称为建德江,此说是可以成立的。

自唐至今,虽历千余载,但山川陵谷,一般来讲是不会有很大改变的,但是诗人孟浩然所宿之处却不然。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富春江水力发电站,大坝横截,江水漫溢,平野成为电站蓄水库。不少地方,水浸涯浒,浪拍山根,“江清月近人”,景色未变,“野旷天低树”,比之古者,已有改观。从现在沿江流域看,新安江、兰江汇合后,从三江口下至大郎滩(亦称大浪),水入七里泷中,两岸奇峰陡峭,无可放眼之处,唯有大郎滩逆至三江口这一带,才符合诗中意境,也就是说,才是孟浩然泊舟之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