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建德文史 | 王亦文在九中的朋友圈

发布日期:2024-09-12来源:融媒体中心字号:[ ]

在民国浙江省立九中(今严州中学前身)的历任校长中,王亦文虽然名列第十六位,但是纵观九中的校史,王亦文对九中的影响和贡献却是名列前茅的。

据温州地方文史作家方韶毅的考证,在民国初年,北大有个“温州学派”。胡适晚年曾对他的秘书,也是温州人的胡颂平说:“你不要以为北大全是新的,那时还有温州学派,你知道吗?陈介石,林损都是。后来,还有马叙伦。”关于北大“温州学派”之说,目前只有胡适提及,似无他旁证,也许只是胡适的泛泛而谈,这是需要注意的。但胡适的这个说法,起码说明了当时北大中温州人有一些影响力。

无独有偶,在王亦文执掌九中的三年半的时间里,也引荐和邀请了多位温州籍师生来校,在九中形成了具有温州同乡会式的朋友圈。在异乡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他们相互提携,相互照应,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是九中校史上不为人注意,却也是最具人间温情的往事。

王亦文(1895—1951),学名王骏声,字亦文,浙江省乐清县南岸村人。王亦文幼时勤勉苦读,后就读温州省立十中师范部。时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势贫弱,外侮频仍。1918年,王亦文时年24岁,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毕业后即东渡日本,留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寻求救国之道。1923年,王亦文时年29岁,其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国,任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师范部教员,兼该校附属小学(模范小学)主任。1927年,王亦文辞去温州浙江省立十中的旧职,应聘就任严州(今建德市)浙江省立第九中学校长。

初到九中,王亦文首先想到了他的老同学夏承焘,去函力邀他前来九中任教国文。夏承焘应邀而来,与王亦文在九中同事三年,相处甚欢,在夏承焘致友谢玉岑的书信中曾多次提到王亦文:

“王亦文新长第九中学,来数函电招致。”(1927年7月29日)

“桐江山水,远胜永嘉,敝同乡在此者颇多。”(1927年11月7日)

“亦文在此颇有佳誉。”(1927年11月14日)

“朱少卿闻在淮阴王益严处,亦文在此颇洽兴情。”(1927年12月11日)

“敝校下学期添招新生,班数加多,亦文昨向弟询吾兄,有借重意。”(1929年12月19日)

“以日来此间有人攻讦亦文,势将摇动。”(1929年12月30日)

这些不同时段书信中寥寥数语的点滴提示,大致可以知道王亦文在九中的执掌轨迹:从初到九中的招贤纳士,众多温州籍教师聚其麾下,大有好好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并初见成效,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心情也十分愉快。三年过去了,到王亦文执掌九中的后期,因受人排挤,自然萌生烦念,去留之择也让他满怀踌躇,最后比夏承焘迟了半年时间,于1931年初,王亦文辞去九中校长职务,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师范部主任。此举虽有遗憾,不过是年二月,由王亦文撰写的《浙江九中最近三年来办学的纪要》一书在九中出版,也算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在九中温江籍的教师中有一位叫李杲的同乡,与王亦文和夏承焘相交甚笃。李杲(?-1930),字杲明,温州瑞安人。1917年毕业于瑞安中学,后考入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任山东、浙江等地中学教师,他执教九中的时间和夏承焘差不多。课余李杲的喜好和夏承焘略有不同,喜研汉魏金石文字,工龟甲文及籀篆隶草,著有《说文古籀疏证》等,是个很有才气的同道,是王亦文和夏承焘的共同好友。可能是因为职务的关系,在严州期间李杲和夏承焘往来更密切些。李杲1928年6月与姜丹云女士举行婚礼(二婚)时,夏承焘曾亲往祝贺。可惜李杲英年早逝,在1930年8月赴燕京大学研究院途中,卒于旅舍。当夏承焘得知好友早殁噩耗,悲痛之余草写了一首七律挽辞《得杲明讣》以寄对朋友的追思:

不醉西湖悔北征,要留傲骨葬幽并。

定携魂魄呼元伯,犹忍须臾报少卿。

铁限声名真左计,水堂灯火是前生。

泷滩梦里茫茫绿,竟负山灵约耦耕。

王亦文在九中的朋友圈中自然还有学生,这不仅表现出他师道尊严的一面,还有为师慈爱的另一面。1928年8月,陈适在王亦文的帮助下,进九中读初三,师事夏承焘先生。陈适(1908—1969),原名陈夑柽,曾用名适一、堇昔,温州乐清人,是王亦文的同乡,“醰醰好学,为鄙乡后来之秀。而遭家多难,不能竟学。”(夏承焘)在众同乡师长的共同提携下,陈适在九中学有所成,毕业后直接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此后,在上海私立人文中学、滨海中学、民光中学、青年中学等校任教国文并兼教务主任。著有《人间杂记》《离骚研究》等书。

王亦文身在九中,心也在九中。他不仅诚招了自己的同学同籍来九中从教和受教外,还把自己的妹妹王竹兰也带到九中。有意思的是,在王竹兰的同学中,竟有一名叫叶孚的男生是她被家中长辈指腹订婚的未婚夫。原来王竹兰的舅舅与叶孚的父亲是同乡至交好友,才有这么一段缘分。1929年,王竹兰肄业于九中,1930年考入省立助产学校。同年冬十月,与叶孚回乡结婚。后继续完成学业,经内政部卫生署登记合格,发给助产士证书。1935年,创设产科诊所于江苏盛泽县城,出诊助产,不辞劳苦。1936年,其兄王亦文接任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校长,王被召为校医助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与叶孚同回乐清,并将产科诊所移至乐清乡南岸村,悬壶乡里。当年年底,因过度劳累,又罹患恶性疟疾,怀孕九月早产,生下一女,产后精神如常。但次日上午,症状突变,竟不幸逝世,年仅28岁。这是后话了。

王竹兰病逝后,叶孚为了纪念亡妻,编撰了纪念册《亡妻王竹兰行述》,1939年9月12日由乐清印刷所承印出品,卷首有乐清籍木刻家野夫作《王竹兰女士木刻像》一幅、王竹兰客居镇江与其夫叶孚合影以及其笔迹影印件各一份、林也可所作五线谱《王竹兰女士挽曲》一首。纪念册还收录了叶孚所作《亡室王竹兰行迹》《祭文》《致竹兰》三篇,胞兄王亦文作《哭亡妹竹兰》,叶彭宣《哀悼竹兰嫂嫂》,王鸣皋(胞弟)《哀悼竹姐》,以及王女士刊载于报刊的遗作二篇:《怎样选择乳母》《妊娠卫生的大要》。在纪念册中,时人项翰题字表彰了王竹兰悬壶乡里的事迹,地方妇女有很多人受益于她的助产医术,“今遂以逝世,闻此实为社会之重大损失”。

王亦文在九中任校长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可是他的治校作为和与同乡师友的相处却是可圈可点,即使离校,也对日后九中的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往事是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和纪念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