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28
来源:数字媒体部(“建德发布”编辑部)
大
中
小
]这是一本关于建德民国历史的研究文集。全书共分为人物春秋、抗战烽火、旧迹寻踪、行业史话、旧闻存录等五个篇章。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中收藏的有关建德民国史料的不断挖掘,以及对许多诸如民国建德人物照片和境内发生事件的报道、城内外古建筑和抗战时期的珍贵历史影像的收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能更好地去了解那段过往的历史,再现了民国时期有关建德的人与事,其内容包罗万象,剪材独辟蹊径,是一本认识建德近代历史人文变迁的重要史料图书。
本书作者周俊先生,籍贯建德,1985年毕业于武汉水电学院(现武汉大学),长期在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事水利、水电、新能源等领域的设计、审查工作,担任部门总工程师职务。为文是其业余爱好,且出手不凡。《山深建德城》的面世,这是周俊对于故乡爱的初心,更是给予故乡的一份馈礼。衷心期待周俊日后对家乡的文史研究闪耀出更加艳丽的光彩!
写在前面的话
“江阔桐庐岸,山深建德城。”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厉翼的《送尹蔓回睦州》中的诗句。群山环抱中的建德城,宛如遮着面纱的新娘,美丽而又神秘。
建德,作为严州府(古称睦州)的府治所在,有着近1800年的悠久历史,使得这座被层峦叠嶂掩映下的半朵梅花古城积淀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隐居富春山垂钓不为官的严子陵,结庐碧涧的司马刘长卿,创建建德城的三国孙韶,自称文佳皇帝的陈硕真,梁山好汉武松独臂擒方腊,三元及第商阁老,等等等等,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
清代灭亡,民国肇始。建德也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历经军阀混战、北伐革命、内战离乱、抗战烽火、解放战争,直至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5月5日解放建德城,那段不算太长的建德民国时期才划上句号,成了过往的历史。作为严州下属的寿昌,历史上经历多次的行政区划调整,于1958年正式并入建德,因此,寻找建德的往事,是不能不将寿昌包括在内的。
我的祖籍在浙江衢州府,清末曾祖父来到严州并扎根于此。祖父周维新作为军医投身到了抗日战争中,先后在后方医院和兵站医院救治了无数的抗战将士的生命,自己却为此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国内历次政治运动结束后,我开始了对祖父历史的追寻。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档案馆档案的不断解密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史料查找的途径也逐渐地变得开阔和方便起来。在寻找祖父史料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接触到了民国时期发生在建德的鲜为人知的不少故事,对这段历史也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众多史料的研读,许多在民国八年版《建德县志》以及有关建德民国史不多的回忆文章里曾出现过名字的历史人物,甚或早已为人遗忘的一些人物,也在眼前变得鲜活和清晰起来。他们中有从政的,有从军的,有经商的,也有不少的地方绅士,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最后的结局也不尽相同。
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建德城内(梅城)上的,直至上大学离开建德城,生活在这儿十八年,让我对城内许多的建筑非常地熟悉。城隍庙、南北双塔、六眼古井、严东关、乌龙岭,以及城内纵横交错的小弄堂里,都曾留下过我的身影。而史书中有关它们的历史记载,父辈们的口中传说,让我真正地走近了它们,亲近它们。当我回到故乡,再次站到它们面前时,终使我萌生了将它们身上承载的往事记录下来的欲望。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辈的怀念,是我寻找的动力。
近几十年来,建德的一些研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都在不断地试图揭开蒙在建德城脸上的神秘面纱,还原建德悠久的历史真相,并做出了相当的成绩。但纵观近年出版和公开发表的文章,似乎着眼点更多地是在汉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有关民国史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笔者由此产生了寻找建德那段民国史的使命感,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中收藏的有关建德民国史料的不断挖掘,以及结识越来越多的朋友的帮助,许多诸如民国建德人物照片和境内发生事件的报道、城内外古建筑和抗战时期的珍贵历史影像也都一一收入囊中,其中甚至不乏为首次面世的历史照片,作为本书的插图呈现给读者,力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能更好地去了解那段过往的历史。
建德的民国时期,对现代人而言,不算相隔得太近,但也不算太远。那段时期,有过安宁祥和的岁月,也有过战火纷飞的时光,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往事。寻找往事,还原往事,记住往事,用先辈们经历的动荡,来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这,或许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所在。
二零二四年冬于上海正文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