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建德文史 | 乌龙山上的洞天福地

发布日期:2025-03-27来源:数字媒体部(“建德发布”编辑部)字号:[ ]

严州古城(今建德梅城)北有座高近千米的乌龙山。此山向为严州之镇山。清《光绪建德县志》载:乌龙山“在城北三里,郡之镇山也。宋宣和初,臣僚建言:‘龙为君象,凡山水地名有龙字当避’,乃改仁安山。洪武初,封广济王神为乌龙神,仍复今名。

山脚有条卵石铺砌的磴道,蜿蜒至乌龙山南麓正中大坞半山腰。磴道西侧有一条溪涧,由上至下沿山脚曲折而流,名曰“澄溪”。磴道尽头便是半山腰的一座道院。

道院依山势而建,西侧旁临澄溪,山门开于西侧。高高的院墙壁立路旁,院墙之上镶嵌着“奉真道院”四个浮雕大字。道院旁奇石突兀,在磴道与道院墀台相交处,有高大的天然巨石夹合成门,雅称“小天门”。小天门之下巨石叠积成洞,洞口上端刻有“元阳洞”三个大字。此地据传为古时道长修炼仙风道骨之所。道院旁枫樟参天,竹篁幽幽。

院后百余米处有一绝壁,两旁危峰崚嶒,怪石磷峋。一道二十余丈的瀑布贴壁飞泻而下,壁下就是白浪翻滚的澄溪潭。

登上墀台穿过小天门,绕至西侧便是入院的山门。道院建有屋宇五间,山门侧一楼一底,为住院道士生活居住场所。通过山门入内,再穿过一道门,名曰“入圣”,经过入圣门便进入道院,靠东侧还有一门,名曰“超凡”。道院庭院里有二株硕大的古桂花树,估摸有数百年树龄。正殿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大帝)之塑像。殿中还有一副楹联“德性圆通,无人无我;道情悟澈,不灭不生。”东殿则供奉各路神仙塑像。

奉真道院的前身可追溯至唐代。始建于唐代的道院名曰“澄溪道院”。因岁月久远,道院屡建屡圮,屡圮屡建。明代改称“真武庙”,俗称“小齐云”,后圮。清嘉庆年间,道士蔡合龄重筑,改名“奉真道院”,俗称祖师殿至今。此处幽谷清静,景色宜人,不失为道教的洞天福地。

唐朝建德本地有个叫许法棱(字道冲)的人,天资聪颖,年少时勤奋好学,经书典籍过目不忘。成年后更是才华出众,当地无人比肩。而他竟无意功名仕途,甘愿追求至道。唐永泰年间,许法棱崇奉道教帛家道祖师帛和,出家到乌龙山澄溪道院修道。后来许法棱与诗人、睦州司马刘长卿相识、相交、相知,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人(今安徽),后迁居洛阳(今河南)、河间(今河北),唐天宝八年(749)进士,历任长洲尉、海盐令、岭南巴尉、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性格刚强,得罪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陷贪脏,后贬睦州(今建德梅城),于大历十二年(777)春抵睦上任司马之职,是为闲职,没有实权。

刘长卿到任后,在城东北乌龙山脚碧溪坞结庐,雅名“碧涧别墅。”在此休闲寄情于碧涧山水,与官员、名人、雅士、道僧来往甚广,相聚碧涧别墅与其赋诗酬唱交谈甚欢。道士许法棱经常到碧涧别墅拜坊刘长卿,二人情趣相投,谈经论道,赋诗酬唱。如刘长卿《寄龙山道士许法棱》诗云:“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

不久,许法棱移居乌龙山南麓西北山顶龙兴观修炼,见面机会甚少。刘长卿回想起自己被人诬陷,宦海浮沉,不免惆怅。十分向往许法棱超凡脱俗,青衣白云神仙般的生活。他在《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诗云:

心惆怅,望龙山。云之际,鸟独还。悬崖绝壁几千丈,绿萝袅袅不可攀。龙山高,谁能践。灵原中,苍翠晚。岚烟瀑水如向人,终日迢迢空在眼。中有一人披霓裳,诵经山顶飧琼浆。空林闲坐独焚香,其官列侍俨成行。朝入青霄礼玉堂,夜扫白云眠石床。桃花洞里居人满,桂树山中住日长,龙山高高遥相望。

后来许法棱道长在龙兴观得道羽化升仙,刘长卿遥望高耸的乌龙山顶,昔日挚友今日升仙而去,此时内心深感寂寞迷茫,他在《寄许尊师》诗中云:“独上云梯入翠微,蒙蒙烟雪映岩扉。世人知在中峰里,遥礼青山恨不归。”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

宋《景定严州续志》卷四载:龙兴观,“在仁安山(注:即乌龙山)之巅,观废。”离龙兴观二里地,有一处四周高起形似荷瓣,中间平如荷心的福德法静之地,为晋朝著名道士许逊辞官东归遨游江湖,来到乌龙山落足此处结庐炼丹,后人称此为“炼丹基”。清《光绪建德县志》载:“丹基在乌龙山顶西北,中平四高,形如荷心,相传许真君炼丹所。”此遗址现乃存。离丹基二里地是许真君为炼丹所挖掘的“丹井”,唐代时在丹井附处建了一座龙兴观,住观道士将丹井扩掘为池,名“圣池”。宋《严州图经》卷第二·建德县古迹记载:“乌龙山巅北有泉,为二池,一清一浊,方圆丈余。相传谓之‘圣水’,岁旱酌取清者祈求,率有应。今邻州祈雨,亦来取之。”现“圣池”依旧完好,泉清四时不竭。 

如今乌龙山的这一洞天福地,已成为人们寻古问道的好去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