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情况 | 政协动态 | 文史春秋 | 提案选登 | 社情民意 | 两会专题 | 政协党建

建德文史 | 记忆中的新安江城区变迁

发布日期:2025-08-04来源:数字媒体部(“建德发布”编辑部)字号:[ ]

我出生于1963年,自1965年起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一起来到新安江生活,至今已经整整60年。记忆中的新安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始至今的一些场景时时在脑海中历历在目。

一、县机关大院

我们家是随父亲于1965年从大洋迁居县机关大院,其时我也刚刚开始记事,所以一直对机关大院记忆深刻。

随着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县委机关新办公区也于1958年立项,经两年多的建设,于1961年正式完全启用。县机关整个大院主要包括两座办公大楼,一主楼,  一副楼(在主楼的西面)。三片生活区,东部、西部、中部。

1958年至1960年建造中的县府大楼 

东部区位于主办公大楼后面小山坡上,称为“小别墅”区,大约有六、七栋,都是一层式平房,每栋住两户,有单独厨房,面积也比较大。

西部区整体范围就比较大了。南面从现在的老年大学北大门一直北向至老党校,大约有二十多栋,大多是两层楼,每栋两单元,上下楼梯设于楼内,每单元内设有公共厨房(在一楼),每层设单间房五间,一般每单元每层居住三至四户人家。

中部区位于现在机关幼儿园的旁边,大约有五、六栋,主体结构与小别墅房屋差不多,只是面积稍小一点。

1960年冬即将启用的县府大楼

另外有四大辅助设施,一是,在中部居住区与副楼办公楼之间有两块建筑物,大约有一亩地范围,是两个食堂,一为县委食堂、另一为兵役局食堂(后来称为人武部食堂)。

其二是,位于水碓坑里面的水库,该水库其实早于机关大楼建造的建筑设施,原是为解决建造水电站职工的生活用水而建造,水电站完工后成了机关大院的供水库,其另外还有一个功能是挡住了大量山洪泥沙对下游的机关大院的侵害。

其三是,机关幼儿园,在当时幼儿园还是比较少见的设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新安江唯一的一家正规幼儿园,其地址就是现在的幼儿园区域没变过,只是建筑风貌完全变了个样。最初构造整体是呈“工”字形,大门向南,门前有一块面积不算大的小广场,是小朋友们主要活动场地,然后由南向北依次是二级台阶,台阶的两侧各种有一株比较大型的柏树(现在都还存在),再然后是围着前排教室围建的室外长廊与护栏,前排教室的正中开着实属于幼儿园的大门,上部呈“人”字形,有楼梯可以上到上面的阁楼,进入大门,两侧是走廊,从这里可以进入各个教室(所有教室都是木质地板)。

连接前排与后排教室的中间建筑是一个半开放的长廊房(靠西一面是五、六间单间房,用作医疗室、教师办公室及教师宿舍。向东的一面就是开放式的是连着屋顶的走廊)。后排教室主要是伙房、幼儿卧室、卫生间,最靠东头的一间特别大,用于幼儿园的室内活动场所。园内种植有十几株栀子花树腊梅,在开花期芳香无比。

其四是,大院的围墙。大院围墙从大院大门的东西两侧展开,东侧从大门向东约150米再直角转向北,直至“小别墅”后面山体,直线距离大约有300多米。其间在大约100来米左右处开有一红色对开木门通往公安局,再走100多米左右也同样开有一红门通往县委党校及当时的监狱看守所。

西侧墙体从大门开始往西大约250米至原麻园小学旁再直角转向北约大致180米左右,此处同样建有一红门,然后又向西走了100多米再转向北,沿山坡体往北一直沿伸了大约400来米,在这里也开有一红门与旁边的几户村民相连(此有一条小山路可通往沧滩)。

如今的市府大院

后来据参与建造者回忆,本来这些围墙计划建成比较坚固的长城式围墙,后考虑到预算和工期,所以最后建造成了小土矮墙(泥土夯实,大约三四十厘米宽、一米五、六十高的样子,最上面盖着一层蕨草枝用以防雨水冲击)。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以至于这些围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基本不见踪影。

据说在大楼打样放地基时,省里有关专家专门来看过,最后将原规划地基向东平移了几十米,当大楼落成后人们发现,大楼与背后山体非常融合,恰似一条小金龙,其龙头正是大楼,远远望去气势不凡。

大楼后有一块乌龟石。此乌龟石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尚未考证过,总之他确实存在着,龟头微微上昂,龟背也稍稍向东面翘起,似有向上腾起之势。

另外在大院的大门口(进大门后大约七、八米左右的路中央)正对大门正中有一堵墙,3米左右高,4、5米左右长,其基下周边种着各种花木用作绿化,墙的左右两侧才是通道,由于被此墙挡着,站在大门口你是不能直接看到机关大楼的。最初上面浮雕着三面红旗,旗的下方是“为人民服务”几个红色大字,后标语几经更改。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此墙被拆除变成了现在的直通道。

如今的市府大院

一九九二年建德撤销县制,设为建德市,故而现在称为了“市府大院”,目前的大院完全是工作办公区域,没有了生活区,其面积也大大缩小,现存初期建筑只剩下主楼与副楼及大院门,可以说他们是新安江新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见证者,佑护着建德人民的福祉。

二、主城区的变迁

新安江的历史远的不去说,单从解放后的区块分布来说,当时汪家、叶家区域属于寿昌县县治,属于建德的(时称白沙乡)是从铜官峡(新安江水电站坝址)往下游至溪头村(再往下游是属于洋溪乡了)。  

1957年初始建设中的白沙滩(沧滩)

在新安江水电站上马建设之前,白沙区域散落着几片住户区,溪头区块、焦山区块、白沙区块(如今的中医院附近)、沿江边的几户渔(船)民、沧滩区块(包括水碓坑)、上沧罗桐埠区块。总人口不足二千,大多也是外迁移民,有安庆人、淳安的邵姓汪姓人、流动的船渔民等。

新安江的大发展始于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1956年,国家决定建设我国第一座大型自主设计制造的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这在当时是国家极为重视的重点工程,可以说是调动了全国的力量建设此水电站。从1956年下半年起陆续进驻了大批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工程建设者,最高峰时一度达到四万多人口。这么多建设者的涌入,自然也让较为荒僻的新安江起了巨大的变化,往日平静的白沙滩突然日新月异,通了公路,之后又通了铁路,铜官峡紫金滩大坝工程日夜不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白沙滩(新安路)。可见百货公司大楼与新安江饭店

当然工作离不开生活,为解决大量建设者的生活,白沙滩上陆续建了几块生活宿舍区。汪家区、朱家埠区、沧滩区,其中沧滩区为主要生活区,其又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一区为如今城西菜场以东至中国银行银河证券区域;二区与三区是紧邻在一起,区域面积也较大,西面从如今的新安江第一小学往东至菜市路,南至新安路,北至如今的环城北路;四区在如今的百货大楼后面至江边,这一区块最小。

由于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薄弱,建设者的工作与生活都是非常艰苦,首批入驻的建设者住的就是工棚房,说的是工棚房其实就是草棚房,房顶是用油布或油毡甚至是毛草,墙面是用毛竹片编成一平方米左右的竹板再糊上稻草拌泥土,这就成了挡风围墙,用在室内就成了每家每户的隔墙,这种工棚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部分存在着。

如今的白沙滩一脚

随着各项工程的逐步展开,人员也越来越多,一些家属也随之迁入,为此,生活区内也增加了配套设施,如小卖部、学校等,先后建了汪家小学、朱家埠小学、沧滩小学,在四区的边上建了职工医院(原建德第一医院所在地,电站工程完工后移交给建德县)。

随着大坝的逐渐蓄水,上游的遂安、淳安县的移民工作也加快进行,为此,这期间新安江又接收安置了大批淳安移民,他们的到来主要被安置在麻园村(现市府前的党群服务中心)、麻园岭(气象台东侧山脚一带)、花园山南面靠新安路一侧一部分、花园山北面(现工商银行所在地块)及新建村区域。此时他们的到来居住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是政府提供的公房,有砖结构的、有木砖结构的,大都是两层式的楼房。政府也根据他们的技能安排了工作,当时新安江有许多服务性的工作都是由移民人员担当,集体饭店(四季饭店、车站饭店),国营饭店(新安江饭店、滨江饭店),理发店、副食品店等等,还有一部分有手艺的手工业者。他们的到来大大繁荣了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新生的新安江贡献了巨大能量,淳安移民功不可没。

1958年又决定将县人民政府搬迁至新安江,这又大大增强了国家投资力度,两三年间,新安江就像雨后春笋般,座座建筑拔地而起。白沙大桥、汽车站、邮政大楼、县府大院、百货大楼、广场及周围的商店、银行、医院、饭店、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等等......。至1961年上半年,政府各大机构完成了搬迁工作(县府大院正式完全启用),新安江的新城镇雏形基本成型。

现今新安路一角,依稀可见老百货大楼

三、新安路商业圈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前后,新安江(白沙滩)上几乎没有商业网点,居民要采购生活用品,一般是乘船或走路去上游的茶园或下游的梅城,再或者去更楼、寿昌。白沙滩只有罗桐埠有一家制作豆制品的店家(主要为行船者提供服务),汪家也作为一个埠头为船者及过路客提供有限服务。

当建设大军进驻新安江后,首先打通了白沙滩上东西两头的通道(新安路的雏形),西头通到大坝建役工地,东头与梅城连接,并在现白沙大桥的地址上建了便桥(通往寿昌、兰溪、金华),主要是为大坝建设提供(运输)建筑物资及工程材料。因为大坝用的沙石料场建在现在的博物馆这块地域,选配好沙石料后从这里运往工地(经新安路)。

七十年代初的老广场主席台

最初在各生活区建立了代销店式的商业点(汪家、朱家埠、沧滩),沧滩的商业点建在如今的菜市路与新安里小区靠新安路的口子上,也就是被拆除的原百货商店地域,新安路上第一座商业区由此诞生。

说是说商业区,但条件非常的简陋,占地大约三、四百平方米,一圈用木头结构架起的廊式架子,长廊里就是摆着各式商品的商店,主要经营着日用百货、副食品、蔬菜、酱菜、小吃店......。一家肉店架子特别高,斩肉的案头也特别的厚实,师傅站在上面也显得特别的威武。

晚上打烊,店家就用一块块木质门板拼进上下有槽的滑道里,最后一块上锁就算关门大吉,第二天开门时同样一块块抽出取下。在中间的空地上也可以让一些自由地产的蔬菜摆着地摊买卖交易,当时这一商圈基本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随着大坝工程的进展,移民人口的增加,县政府的迁入,白沙滩上的居住人员越来越多,此时的新安江达到一个爆发式发展阶段。除了白沙大桥、县府机关的建成,还得到当时的金华专署区的支援,他们派了一大批建筑人员负责建设百货公司大楼(现在老百货楼,新安路与健康路口)、县府门口的邮政大楼、新安江老广场四周的商业用房,之后又建了新安江饭店(东面)、滨江饭店(西面)。在两饭店大约五、六百米之间沿新安路两边陆续建成了许多商业(店),除两饭店及百货公司大楼外,其他建筑全是两层楼式的砖木结构,一楼开店经营,二楼用作储物或住人(办公)。至此,可以说新安江城区第二代商业街基本完善建成(新安路)。

记忆中的新安路商业圈的基本布局。可以这样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前,从县政府大门口算起,东面方向的新安路上基本没有商店,只在程周坞口子上有一家小小的代销店。

在紧靠县府大门口的(府前路东面)是邮政大楼(邮政局),再边上是一家集体制的理发店,靠府前路的西面是一家修理铺(主要修理自行车、双轮车、补胎及农机具),其边上是一家信用社(白沙信用社)。靠县府大门口的西面百来米的坡路上有一家供销社,经营着日用小百货、油盐酱醋等,还有一处卖肉的斩肉摊位。

在保健路与新安路十字口的南面就是百货公司大楼,建成之初是新安江最高建筑(四层),砖木结构,地上全是木板铺就,到如今已经是新安路上唯一的老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建筑)。在他的北面(新安路斜对面)就是新安江饭店,也是当初最大最高级的饭店,有围墙与大门,用的是红砖,并用红色漆上色门窗,看上去非常的显眼与大方,楼内地板与扶梯也是全木质,该饭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部分拆除(围墙、大门),至九十年代中末期又被全部拆除建成如今的避风塘商住楼。

从百货公司大楼沿新安路南面往西方向延伸至老广场四周,建的都是两层楼式的砖木结构房,一楼开店经营,二楼仓储或办公。从西向东第一家是一家水果杂货店,第二家是小五金商店,第三家就是供销社商店(到广场转直角都是),紧挨着是文化馆与工会办公楼,再就是后来造的电影院,电影院的大门对着广场主席台,主席台西面是一排展览馆用房,在六、七十年代这里经常有工农业成就展、阶级斗争成果展及文化宣传展等等。

广场上的新安江电影院,少年儿童正在表演“六一”节目

展览馆北面隔着中马路就是副食品商店,此商店与对面的供销社商店遥呼相应也是转直角再到新安路上,挨着是一家小酒馆,里面摆着三、二张桌子让客人坐着喝点小酒,接着是一家小百货店,其后面是沧滩中医院,再往西是食品公司商店,邻着又是一家小杂货店,再就是一排农机具店,过条马路就是滨江饭店,该饭店规模也比较大,一边是饭店,一边是旅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拆除建成如今的中国银行与银河证券(前身是新安江大酒店)。

新建的府前路

滨江饭店的马路对面就是新安路靠北面商业区的最西面(再往西就没有了商业网点),记忆中从这里往东依次是:第一家是钟表修理店,店面不大,里面有三、四位师傅;第二家是剪裁白铁皮制作、修理烧水壶、钢精锅等手工艺店;第三家是经营咸酱菜店;第四家是裁缝店;第五家是面条、年糕店,紧挨着的是四季饭店。以上区域现已被建设大厦、东方旋风ktv所替代。再往东是银行(现工商银行沧滩所),之后是医药商店,靠菜市路口就是邮政所了,跨过菜市路就是最初的集市市场,这里在七十年代初建成了百货商店(四层楼),之后在边上又建了白沙影剧院,剧院边上也是早期建成的物资供应站(属物资局);再往东是国营新安江照相馆,在六、七十年代照相馆可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留个影必须得跑照相馆。照相馆旁边就是鼎鼎有名的新华书店,在原来的纸质文化时代,新华书店就像日常的米油盐,几乎人人都会去逛逛,充实着人们的知识水平。书店再往东原是一块矿山机械厂的厂区一部分,八十年代初被建成浙西楼饭店(餐饮住宿),其存在了近二十来年后被拆除,由现在的宏福大厦坐落着。

如今的新安路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新安江也不例外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网点密布各个角落,新安路商业街逐渐成了不是那么十分重要的商业区,但人们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老新安路总是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怀,念念不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政协建德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